第十四章 韓孟詩派真的“以醜為美”?(1 / 3)

受韓愈影響,孟郊也寫了一些以醜為美、形象險怪的詩,但他的詩裏多了苦寒和病態。據有人統計,孟郊詩寫孤獨141次、苦愁134次、哭泣淚126次、悲43次、寒54次、老殘64次、枯28次、暮26次。由此可知,他的詩作在內容上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窮愁遭遇為主,多寫悲慘、冷酷甚至絕望。

受韓愈和孟郊的影響,韓孟詩派的創作喜歡抒發個人的主觀感受,但情感都是鬱悶而低沉的,境界不高,甚至偏於狹窄。他們的一些詩歌不優美,所描述的對象更不崇高壯美,而是以醜為美。這種詩歌的審美趣味,和時代的氛圍、個人的身世有關。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所謂“不平”,主要指人內心的不平衡,強調的是內心不平情感的抒發。

韓孟詩派的詩人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曆,疾病纏身,精神生活充滿痛苦和矛盾。一方麵明白自己與上層社會格格不入,卻又要硬擠進這個圈子;另一方麵內心厭惡官場的虛偽應酬,卻又急於希望通過科舉得到官場的承認、上層的接納。他們不能與社會和解,也不能與自己和解,整個一生就是一個淒涼而矛盾的存在,於是他們開始與社會疏離,不再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而是蜷縮在自我的小天地中。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大大深化了他們對人生苦難的認識,於是,美醜之間自然是醜的、怪的、恐怖的最容易讓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將內心的不平宣泄反映到詩歌,形成險怪奇崛的詩風。

這和盛唐詩人是完全不同的,盛唐詩人的精神是平衡的,不管個人是達是窮,他們照樣昂揚開朗,生活得樂

觀豁達,根本不影響他們興致濃厚地去品味生活,暢快地縱情山水。即使是孟浩然,他既有“荷花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這類寧靜、敞朗、平和之作,也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這類氣勢磅礴之作。安史之亂,杜甫到處漂泊,他仍然唱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類有著壯偉詩境的作品。韓孟詩派的詩人們,雖然開辟了新的詩風,但將自己囚在了暗淡的世界裏。孟郊真正對後世產生較大影響並被人傳誦不已的,卻是那首古樸平易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

險怪奇崛的詩風是韓孟詩派的一大特點,還有重要的一點,便是“以文為詩”,這主要體現在韓愈身上。韓愈一生,倡導古文,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更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寫得很好。他的《師說》《進學解》中有許多警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導我們的行為。

受韓愈影響,孟郊也寫了一些以醜為美、形象險怪的詩,但他的詩裏多了苦寒和病態。據有人統計,孟郊詩寫孤獨141次、苦愁134次、哭泣淚126次、悲43次、寒54次、老殘64次、枯28次、暮26次。由此可知,他的詩作在內容上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窮愁遭遇為主,多寫悲慘、冷酷甚至絕望。

受韓愈和孟郊的影響,韓孟詩派的創作喜歡抒發個人的主觀感受,但情感都是鬱悶而低沉的,境界不高,甚至偏於狹窄。他們的一些詩歌不優美,所描述的對象更不崇高壯美,而是以醜為美。這種詩歌的審美趣味,和時代的氛圍、個人的身世有關。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所謂“不平”,主要指人內心的不平衡,強調的是內心不平情感的抒發。

韓孟詩派的詩人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曆,疾病纏身,精神生活充滿痛苦和矛盾。一方麵明白自己與上層社會格格不入,卻又要硬擠進這個圈子;另一方麵內心厭惡官場的虛偽應酬,卻又急於希望通過科舉得到官場的承認、上層的接納。他們不能與社會和解,也不能與自己和解,整個一生就是一個淒涼而矛盾的存在,於是他們開始與社會疏離,不再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而是蜷縮在自我的小天地中。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大大深化了他們對人生苦難的認識,於是,美醜之間自然是醜的、怪的、恐怖的最容易讓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將內心的不平宣泄反映到詩歌,形成險怪奇崛的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