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唐中期發生的“新樂府運動”是怎麼回事?(3 / 3)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上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題目底下有四個小字——“苦宮市也”。什麼意思呢?宮市是自唐德宗貞元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的物品,不再經過官府承辦,而是由太監直接向民間“采購”。太監常常率領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的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分文不給,還勒索進奉的“腳力錢”,使百姓深受其害。白居易寫作這詩時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

這是一首敘事詩,完整地記敘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碳和賣炭未成、被官吏掠奪的全部經過,層次清楚,脈絡分明。“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賣炭翁生活貧苦,沒有厚衣服過冬,隻能穿著單薄的衣裳,自然希望天暖。可是他又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所以為了讓炭賣出好價錢,他倒希望天氣越發嚴寒些才好。白居易深刻地理解賣炭翁,隻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出了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矛盾複雜的內心活動,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結尾在矛盾衝突的高潮戛然而止,太監霸道地將一車炭都拖走了,隻留下完全不等價的“半匹紅紗一丈綾”。

賣炭翁以後的日子怎麼過,社會上又有多少和他有類似遭遇的人?這樣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一大堆的問題,讓人們去思考。

據說像《賣炭翁》這樣的詩創作出來後,權貴豪門們十分憤怒,對白居易恨得咬牙切齒,這恰恰說明它擊中了社會要害,刺痛了權勢者的神經,也說明白居易是有正義感和勇氣的。

白居易的諷喻詩,在問世之初,不如他的《長恨歌》之類的流傳得廣,當時的人並不熟知。而在二十年之後,就無處不題,無人不道了。白居易的“新樂府”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走進朝廷上下,得到皇帝的賞識及借鑒。也就是說,白居易的諷喻類“新樂府”,最初沒有馬上實現上聞於天子的理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約十幾年內,上至天子、王公貴族,下至市井百姓,直至外域宰相,遠近皆知。可知白居易作“新樂府”的最終目的還是達到了。

不過白居易的詩歌理論,是把政治目的、社會功利放在第一位,這不僅在寫作立場上造成有局限性,而且當君主並不支持這種創作時,他就感到缺乏動力了。而白居易又是一個性格很矛盾的士大夫,一方麵深切地關心現實,富於同情心,另一方麵又很愛惜自己,生一根白頭發就整天焦慮得不得了。在他初入仕途、官任左拾遺時所激起的政治熱情,隨著屢遭挫折而漸漸消退後,他停筆創作“新179樂府”,隻寫一些閑適詩,用閑適詩推翻了以前自己的詩歌理論。

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和杜甫的“記事名篇”相比,還是缺少一些生命的深度。杜甫是用他的心和感情來寫詩,白居易是以自己生活追求為第一位,然後才去關懷國家人民的。我們看杜甫的詩一定要結合他的生平,而白居易的詩,可以放下他的生平,隻看他的詩。由於文學思想和人格上的致命弱點,白居易的新樂府創作,既在成就方麵受到一定限製,也難以持續。

不管如何,以張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樂府詩創作為核心的一種新的詩歌風格,以其對社會政治問題的強烈關注,和與此相關的平易通俗的語言,突破了過去一段時期內狹隘的詩歌內容,改變了過分雕琢的詩歌語言習慣,恢複了中國古典詩歌關心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的優良傳統,既開拓了詩歌的表現領域,也發展了新的詩歌語言。

新樂府運動的精神,被晚唐詩人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繼承了。皮日休的《正樂府十首》和《三羞詩》,聶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鶴的《山中寡婦》和《亂後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腐朽和唐末農民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