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長恨歌》雖然是寫唐玄宗李隆基和寵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但詩人筆下的李、楊的形象,並不是真實的“曆史人物”,他刪去了一些事實,增添了自己的藝術想象和虛構成分,是詩人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對其加以淨化和改造而重新塑造的藝術形象。經過詩人自己的改編和藝術提取,變成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
在詩的第一部分,白居易極力讚許楊玉環的美貌和君王對她的百般寵愛。在詩中,楊玉環被塑造成了一位自小“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她“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這位女子是何等天生麗質呢?白居易略一沉吟,寫出了震古爍今的兩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白居易更是極力鋪陳,妙筆生花: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這幾句語言華美絢麗,有精彩的對比和細致的細節描寫,可以看出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之後便是馬嵬之變。前麵極力描寫的楊貴妃的美好與唐玄宗對她的寵愛,在馬嵬坡之變時變得諷刺,令人深思。馬嵬之變將“貴妃之死”的慘狀描寫得十分詳細鮮明,“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花鈿、翠翹、金雀玉搔頭等楊貴妃的頭飾,散落一地,染上了血汙,也沒有人去收拾。之後敘述唐玄宗在楊貴妃死後對她的思念之情,加劇了悲劇色彩,正是愛得有多深,失去時就有多痛苦。最後詩人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作結,纏綿悱惻的愛情和失去的痛苦,讓萬千男女好像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讓人留下無限感傷。
這篇歌行在當時就風動天下,九州傳唱,在後世也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經久不衰。白居易用華美高雅的詞語極力描寫帝王和妃子感人至深的愛情,但最後依舊以悲劇結尾,讓我們在感傷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中,自然而然反思他們悲劇的原因。楊貴妃被逼死於馬嵬坡,唐玄宗身為一朝天子、九五之尊卻不能保護心愛之人,這是很令人嗟歎與深思的。白居易沒有直白囉唆的說教,而是用“動之以情”的方式,讓道理自然地彰顯,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愛得越真、越深、越珍貴,失去的就越多,破壞就越重,對帝王的震動就越大,教訓就越應該記取。
當然,越偉大的作品,越不可能隻有一種解讀,後世對《長恨歌》的主題有多種多樣的討論,有的人認為《長恨歌》通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展現統治階級生活的荒淫糜爛和政治道德上的腐敗墮落;也有人認為白居易詩是在單純寫愛情,歌頌愛情的堅貞和專一;更有人認為詩中隱藏了“皇家逸聞”:楊貴妃在馬嵬坡沒有被真的賜死,而是換裝隱逃,流落民間,遭到擄掠被迫失身後,無法與唐玄宗再相聚,因此《長恨歌》表達的不是死別之苦,而是生離之恨……不管何種解釋,都體現了《長恨歌》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這首歌行也成為白居易藝術創作的巔峰之作。
(二)
當《長恨歌》傳到長安以後,白居易名聲大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被朝廷封為翰林學士,他也從小小的周至縣尉,一步調到皇帝身邊工作。不久,又升任左拾遺,這個工作就是挑皇帝的毛病。由於善於寫詩,他希望詩歌也能起到反映民意、補查政治得失的作用。於是,白居易和好朋友元稹、李紳等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恢複古代的采詩製度,以新題寫時事,創作了大量的諷喻詩。他集中創作了《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等,鞭撻了社會上許多的不正常現象,有反映農民問題,有極盡諷刺當時吸血鬼一般的富豪權貴等,可惜,這些詩歌沒有及時傳到皇上的耳中,卻得罪了朝廷上一大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