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白居易的詩街邊老婆婆都能看懂?(3 / 3)

兩年後,白居易改任太子左讚善大夫——一個不得過問朝政而專門陪伴太子讀書的閑官。這時恰恰發生了宰相被刺客刺死的事情,白居易一腔熱血,上書請求皇上盡快追捕刺客,卻因為越職言事而獲罪,朝廷權貴更是借他母親死亡的事情詆毀白居易不孝。這兩件事讓白居易處於危險的境地,要是皇上明辨秋毫本來可以大事化了,小事化無,可皇上偏偏因為他之前過於直言,對他也有點看法。本是一片忠心,最後落得被貶為江州刺史的下場。如果事情發展到這裏,白居易也會自認倒黴,但沒想到,還有一個官員跳出來,落井下石,說白居易的操行不再適合做官了,最終他被貶為江州司馬。

江州司馬實際上是一個空虛的官職,差不多就是被從京城流放。白居易帶著官場潑給他的髒水和誣陷,失望地來到江州(今九江市),他將那時的心情,完完全全地寫進了詩作《琵琶行》中。《琵琶行》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詩人江頭送客,忽聽得優美的琵琶聲,便尋著聲音找到彈奏琵琶的女子,邀女子再彈幾曲。女子的琵琶聲飽含感情,如怨如訴。琵琶女彈完後自述身世,說她是長安的歌女,曾經跟隨京城兩位著名的琵琶大師學藝,學成後紅極一時。後來年紀大了,容顏衰老,嫁給商人為妻,常常獨守空船,在江湖之間輾轉流浪。詩人聽後覺得和她同是天涯淪落人,一樣都是鬱鬱不得誌。因此也說起自己的經曆,請琵琶女繼續彈奏,詩人為她寫作這篇《琵琶行》。

《琵琶行》的語言生動形象,凝練優美,具有很強的概括力,整首詩膾炙人口,極易背誦。如琵琶女在作者的邀請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將琵琶女的神態寫得美不勝收。其中對音樂描寫的佳句更是為世人所稱讚,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音樂是抽象的聽覺體驗,很難用語言描述,但白居易對音樂有很強的感知力,更有精準的表現能力,他將琵琶女絕妙的樂聲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中連用急雨、私語、珠落玉盤等一係列精妙的比喻,用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聯合起來比擬音樂,使得琵琶女的彈奏非常具體形象。樂聲飛揚,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伴隨著琵琶聲大小、輕重、急緩、流滯、響止等旋律變化,琵琶女的心潮起伏也表現出來了。

難能可貴的是,在琵琶女一段扣人心扉的身世自白後,詩人覺得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將自己和歌女放在同等的地位,去感受歌女的悲傷,也抒發自己的不幸。《長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藝術成就最高的兩首詩,如果以故事性而言,是《長恨歌》寫得更好,因為它曲折婉轉,傳達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如果真正以感情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來說,《琵琶行》寫得更好,因為其中有詩人更真實的感情。

很可惜的是,被貶江州之後,白居易的政治熱情一蹶不振,思想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對之前一貫遵守的儒家為國為民的信念產生了懷疑,從此以後,他不再大膽直言時事,常常稱病,不負責重大事情,不惹是非,走向了獨善其身式的閑適自娛,甚至變得世故和狡猾了。他津津樂道的處世哲學便是“中隱”,也就是當一個閑官,領著朝167廷的俸祿,不至於為生計奔波受餓受凍,但又不追求仕途顯達,不得罪他人,過著既舒適又安穩的神仙般的生活,作詩也以“閑適詩”為主。

到底是什麼樣的神仙生活呢?根據《窮幽記》記載,他家的池塘遊船上吊有百餘隻空囊,裏麵全裝著美酒。白老爺子時不時宴請賓客來船上消遣,泛舟飲酒,要喝酒時就拉起一隻酒囊,喝完再拉起一隻,喝酒時,還有歌妓絲竹陪伴。這排場連酒仙李白都想不到,更別說囊中羞澀的杜甫了。

白居易的閑適中隱,是以良知與正義感的喪失為代價的。他生活在唐代中晚期,先後經曆了八位皇帝,享年七十五歲的他看過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太多的榮辱盛衰。其前半生積極進取,後半生明哲保身,以他四十四歲貶江州為界,前後判若兩人。但唯一不變的,是他的詩歌在後世無窮的魅力。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