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歲,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沒有選擇參加科舉,而是離開四川開始漫遊,“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的誌向是像大鵬一樣,“大鵬一日同133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他要的是一鳴驚人。如果說科舉相當於今天的高考,那麼,李白想要的是保送,是布衣直取卿相。這種帶著一點浪漫氣息的少年人的情懷,讓李白在開始漫遊時所抱的理想期待很高,他想要像他欽佩的古人諸葛亮、謝安一樣為國家建立奇勳。
在這次漫遊中,李白的願望實現了嗎?
出川不久,李白沒有直接奔往長安(今西安),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毛頭小子。他去了湖北、山西、山東,甚至南下江蘇、安徽、浙江等地,這一漫遊,就是十幾年。在這長期的漫遊中,他受到不少挫折和歧視。因為李白“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他心裏裝著的是輔佐帝王、安定海內的大誌向,他拒絕了廣漢太守的引薦,於是很多人都笑李白好高騖遠,笑他不自量力,過於自負。
好在伯樂雖少還是存在,李白還是受到不少人的賞識。他在江陵曾遇到司馬承禎,後者稱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個司馬老道何許人也?來頭不小,他就是唐玄宗和玉真公主之師,得到他的首肯當然非同小可。初到長安時,賀知章也讚歎李白的風姿,誇他為謫仙人,還摘下金龜為他換酒喝。
更重要的是,李白走到哪,詩就寫到哪。他在剛出四川時就寫過一首很有名的絕句《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絕句,二十八個字中有五個地名,點出行程,依次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和渝州,但我們讀起來不會覺得生硬不自然,可見這個時候他作詩的功力就不淺了,在後期的遊曆中,他更是佳作不斷。
這十幾年漫遊,他的仙名與文名大增,連唐玄宗後來也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終於,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被唐玄宗召到長安。這時李白已經四十二歲了,多年的願望就要實現了,李白十分興奮,他立刻趕回南陵家中,和妻子兒女告別,還寫下了詩歌《南陵別兒童入京》來記錄此事,其中著名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就出自此詩,充滿自信,意氣風發,十足的盛唐詩。
李白滿懷期待地進了宮,以布衣的身份,一步跨入宮廷,平步青雲,實現抱負的機會就在眼前,他躊躇滿誌,風光無限。但可惜的是,唐玄宗晚年開始追求驕奢無度的享樂生活和長生不死的道士方術,這時連他自己也並不怎麼勵精圖治了,他不要李白參與國家政事。他召李白進宮,主要還是看重他的詩歌才華,並沒有將李白看作出將
入相的國家棟梁,僅讓他擔任沒有實際官職的翰林供奉,隻是把他當作文學侍臣,於是就有了開頭的賞名花、寵愛妃,讓李白作新詞的故事。
(二)
日子一久,李白就發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並沒有機會得以實現,他的生活在表麵上是很得意的,生活享受也很奢侈,像他後來在《流夜郎贈辛判官》中說的:“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他在長安結交朋友,在大街上大口喝酒,也同各種權貴人士舉杯共飲,風流瀟灑,氣度不凡。但這些生活的享受卻掩不住他內心的苦悶,他在翰林院感到自己曲高和寡。當時唐朝號稱盛世,但已有亂世的苗頭,政治腐化,朝廷奸相當道,楊國忠殘害忠良,宮廷奢靡,百姓生活在慢慢變得窮苦。
唐玄宗寵信宦官,讓他們占據京郊的甲第、名園、良田竟達一半;又酷愛鬥雞,當時王公貴族也都以鬥雞為樂,形成風氣,有些人甚至靠鬥雞的本領而獲得高官厚祿。當時的歌謠就唱道:“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狗勝讀書。”李白的《古風》第二十四首刻畫了宦官的顯赫和鬥雞之徒的驕橫形象,對當時的腐朽政治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受到小人的讒言,不容於同列。李白這個人很淳樸,性格豪爽,有才華,加上自己桀驁不馴的處事風格,在官場裏當然是混不好的。在受到很多人的排擠和誣陷後,他上書請求還山,玄宗賜金放還。當年被召入京風光無限,現在卻無奈離開,對比是如此的強烈。理想落空,前途未卜,李白在這樣的心情下,創作了《行路難》第一首: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是愛酒之人,但此時,麵對美酒佳肴,拿起筷子,又放下。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他離開座席,拔出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不知道將這寶劍作何用途。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難過啊!本是積極入世,才高誌大,卻被變相擠出朝廷。就像是想要渡過黃河,冰雪卻堵塞了這條大川;想要攀登太行山,莽莽的風雪早已封住了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這兩句詩裏用了兩個典故:傳說薑太公曾在渭水邊垂釣,後來遇到周文王,被重用;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