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李白會武功?還是混血詩人?(3 / 3)

雖然好像充滿希望,但仍然感覺到“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前路艱險,不知道該往哪裏走。這重複的“行路難”,是李白在歎氣。但悲傷隻是一時的,李白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永不言棄,他永遠是積極向上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結尾兩句,氣勢恢宏,大開大合,一掃陰霾,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令人感動。

在長安這三年,李白雖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官職,但他畢竟靠近權力的中心,和高官權貴打過交道,接觸了包括皇帝在內的朝廷核心人物,不但使他名揚天下,政治上也成熟了不少。從這以後,他雖然依舊求仙訪道,但他也更加關心政治,關注國計民生,留意天下興亡,詩歌更加深刻,筆鋒更加犀利。

被賜金放還後,李白又漫遊了十二年。在這次漫遊中,他的生活很不安定,四處流浪漂泊,更愛喝酒和追求遊仙了。這十幾年走過的地方很廣,也遭遇到社會上的各種冷落和白眼,他在詩裏說:“一朝謝病遊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前門長揖後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在他以病辭京漫遊江海後,往昔那些人誰還與他相識交好呢?在前門碰見李白的時候,那些人還恭恭敬敬地朝他作揖,等他走到後門,那些人已經把門“砰”的一聲關上,不再理他了。這些人十分勢利,多副嘴臉。正是這樣的經曆,讓李白感受到人情的冷暖。

不過,也有不管李白處於何種地位,都對李白十分尊敬和欽慕的人,他就是前麵提到過的超級粉絲魏萬,後來成為李白的朋友。他慕名想見李白,就從前一年秋天起,到過開封和山東,因為聽說李白在那裏。後來知道李白南下了,就又找到江蘇和浙江,乘興遊覽了吳越名勝,重複李白的遊蹤。一直找到廣陵(今揚州)才遇見李白。二人談得很投機,常常一起遊曆。李白對魏萬很信任,後來李白將自己的文章都交給了魏萬,讓他編成集子。唐肅宗上元年間魏萬中了進士,就編成了《李翰林集》,那個時候李白還在世,應該是相當欣慰的。

這次遊曆也不像之前一樣的衣食無憂,雖然離開長安時,皇帝送了他一些錢財,但時間一長,李白輕財重義的任俠和揮霍的性子,生活就變得艱難了。光景過得很苦,詩人自己也慢慢衰老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率部15萬人,起兵反叛於範陽(今北京附近),十二月攻陷東都洛陽。次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逃難蜀州,唐肅宗在甘肅即位。安史之亂,曆時八年,滄桑巨變。

唐玄宗逃難到漢中,為了整頓官軍的力量,就下詔命永王李璘為四道節度都使,總管江南軍事。李璘在招募將士攻取金陵(今南京)時,重禮請李白去做僚佐,李白擁有滿腔熱忱的愛國精神,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這時唐肅宗擔心永王李璘和自己搶帝位,對李璘的軍隊進行了包圍,不久李璘被殺,軍隊覆滅。李白因為從璘獲罪,流放夜郎。他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寫下他的著名絕句《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寫行船的急速,早上還在高高的白帝城,一天之內就順流而下跨越千裏,到了江陵。三峽兩岸的猿聲連連,沒來得及細聽,輕便的小舟已經經過了數不清的山巒了。這場景的變換,令人應接不暇,在字裏行間,體現出李白遇赦歸還的喜悅之情,也體現出他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可惜李白在遇赦不久之後,病逝於族叔李陽冰家中,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雖然李白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但他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和杜甫並稱“李杜”,成為唐朝詩壇不可撼動的大詩人。他用自己的詩篇證明“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用自己不屈的人格踐行著“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他用他的詩完成了“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