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雖然出生在西域,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四川度過的。李白在西域長大到五歲,就隨著父親搬到了四川綿州定居。他父親名李客,大概是因為從外地來的,因此本地人才稱他為李客,應不是本名。從五歲到十五歲,這大好的年華,李白在家讀書學劍,教他的大概是他父親。“五歲頌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是計算年月日的六十甲子,百家是諸子百家的各類雜書。“十五好劍術”“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李白到十五歲,就開始學劍術和學寫文章了。李白的劍術相當不錯,行走江湖用劍自保綽綽有餘,有時還行俠仗義,出手救人。他生平常常把劍帶在身邊,有時候喝酒喝到酣暢淋漓時,就撫摸著寶劍,大聲吟詩或者起舞,抒發一腔淩雲壯誌。
這樣的家庭教育與傳統儒家是完全不同的,對李白日後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給李白這樣教育的父親李客是什麼人呢?很有可能是商人!李白輕財好施,在後來離開家鄉遊曆揚州時,見到落魄公子,他便慷慨解囊,救人於危難之中,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多萬,可見李家經濟實力雄厚。他父親是移居來四川的,那當然不是當地的土豪地主,也從來沒有出仕過,自然不是官僚。唐代與西域的交通商業很發達,西北經商的人特別多,他父親很有可能是生意做得很好的商人。
正因為商業發達,遊俠之風在唐代很盛行。有人統計過李白的詩文,終其一生,他遊曆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總共到過206個州縣,登過八十多座山,遊覽過六十多條江河川溪和二十多個湖潭。
在李白二十歲前後,他遊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方,還和一位叫東岩子的隱士共同在青城山隱居了好幾年。道家可以說是唐朝的國教,是統治者所提倡的,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學劍任俠和求仙訪道,都表現了一種李白喜歡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由自在,浪漫詩意。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歲,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沒有選擇參加科舉,而是離開四川開始漫遊,“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的誌向是像大鵬一樣,“大鵬一日同133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他要的是一鳴驚人。如果說科舉相當於今天的高考,那麼,李白想要的是保送,是布衣直取卿相。這種帶著一點浪漫氣息的少年人的情懷,讓李白在開始漫遊時所抱的理想期待很高,他想要像他欽佩的古人諸葛亮、謝安一樣為國家建立奇勳。
在這次漫遊中,李白的願望實現了嗎?
出川不久,李白沒有直接奔往長安(今西安),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毛頭小子。他去了湖北、山西、山東,甚至南下江蘇、安徽、浙江等地,這一漫遊,就是十幾年。在這長期的漫遊中,他受到不少挫折和歧視。因為李白“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他心裏裝著的是輔佐帝王、安定海內的大誌向,他拒絕了廣漢太守的引薦,於是很多人都笑李白好高騖遠,笑他不自量力,過於自負。
李白雖然出生在西域,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四川度過的。李白在西域長大到五歲,就隨著父親搬到了四川綿州定居。他父親名李客,大概是因為從外地來的,因此本地人才稱他為李客,應不是本名。從五歲到十五歲,這大好的年華,李白在家讀書學劍,教他的大概是他父親。“五歲頌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是計算年月日的六十甲子,百家是諸子百家的各類雜書。“十五好劍術”“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李白到十五歲,就開始學劍術和學寫文章了。李白的劍術相當不錯,行走江湖用劍自保綽綽有餘,有時還行俠仗義,出手救人。他生平常常把劍帶在身邊,有時候喝酒喝到酣暢淋漓時,就撫摸著寶劍,大聲吟詩或者起舞,抒發一腔淩雲壯誌。
這樣的家庭教育與傳統儒家是完全不同的,對李白日後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給李白這樣教育的父親李客是什麼人呢?很有可能是商人!李白輕財好施,在後來離開家鄉遊曆揚州時,見到落魄公子,他便慷慨解囊,救人於危難之中,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多萬,可見李家經濟實力雄厚。他父親是移居來四川的,那當然不是當地的土豪地主,也從來沒有出仕過,自然不是官僚。唐代與西域的交通商業很發達,西北經商的人特別多,他父親很有可能是生意做得很好的商人。
正因為商業發達,遊俠之風在唐代很盛行。有人統計過李白的詩文,終其一生,他遊曆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總共到過206個州縣,登過八十多座山,遊覽過六十多條江河川溪和二十多個湖潭。
在李白二十歲前後,他遊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方,還和一位叫東岩子的隱士共同在青城山隱居了好幾年。道家可以說是唐朝的國教,是統治者所提倡的,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學劍任俠和求仙訪道,都表現了一種李白喜歡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由自在,浪漫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