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他風神散朗,獨愛自然,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之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李白都對他讚不絕口,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在盛唐詩壇上,孟浩然的山水詩可謂一絕。他的山水詩代表作《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描寫秋湖景色,全詩卻寫得境界宏闊,氣勢壯大,尤其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一聯,更是非同凡響,發盛唐氣象的先聲。此外,他的山水詩往往有一種“語淡而味終不薄”的意境,其著名的兩句詩“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出自他四十六歲遊京師的時候。一個秋日午後,眾多才子士人聚集在長安某一個地方一起寫詩作賦,孟浩然這兩句詩一作出來就語驚四座,使得當時所有詩人都拍手稱絕,紛紛擱筆不敢再寫。
細細品讀“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這兩句詩,確實絕妙。河漢是天上的銀河,“淡”是視覺形象,兩三抹微雲飄在銀河間,夜空顯得暗淡。“滴”是聽覺體驗,梧桐葉上的雨水一滴一滴稀疏地向下落,也可以理解為稀疏的雨滴落在梧桐葉上,均極有味道。我們隻要閉上眼睛,這個極富動感的優美畫麵,便會立時清晰地浮現出來,好像都能看見薄薄的雲層飄在夜空,聽見滴滴滴的水聲在梧桐葉上響起,秋意濃厚,帶著一點點憂愁。而寫出這樣清淡詩句的孟浩然,他的形象好像也慢慢浮現。
王維的山水詩和田園詩,相比孟浩然有更多的禪味。他以畫家的眼光來看田園,將繪畫的技法運用到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中,寫出“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寒山轉蒼翠,秋水日107潺湲”“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等句子。細致的景物刻畫和溫馨的田家生活結合在一起,使我們在感受田園的安寧和快樂的同時,體驗審美的愉悅。也在不動聲色的山水描摹當中,身心寧靜,回歸本真,體驗大自然的鍾靈毓秀。我們來欣賞他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是王維在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花開花落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但我們忙於人世間的各種事情,有時會錯過了花開,有時會看不見花落。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花瓣細小,我們總是被桂花濃鬱的香味吸引,而忽略了觀察小小桂花的外形。桂花落是什麼狀態?那嬌弱的小花瓣即將脫離花蒂,搖搖欲墜,微風一吹,飄零而下,與泥土親密為伴。這桂花落地的景觀隻有悠閑且心靜的人才能發現,因此“人閑桂花落”一句使全詩籠罩在靜謐安詳的氛圍中,使讀詩的人也不由自主安靜下來。
“夜靜春山空”,這一句怎麼理解呢?我們在春天
爬山時,會看見很多樹木,還能看到站在樹幹上休息的鳥兒,或者撲騰翅膀不停嘰嘰喳喳的鳥兒,也許還能看見活潑可愛的小猴子和小鬆鼠。山裏有水的話,流水潺潺,泉水叮咚,伴隨遊人行走說話的聲音,好熱鬧,我們會覺得這座山好大,大到草木魚蟲、奇鬆怪石、爬蟲走獸應有盡有。可是,一到晚上,小動物回到了自己的窩,遊客也回家了,萬籟俱寂,這時山裏好像空了一樣,像一座空山,所以說“夜靜春山空”。這一句和“人閑桂花落”都體現了一種靜,首句是人心靜,第二句是環境靜。
這時一輪明月從樹後悄悄地露出明亮的臉龐,隻見那鳥兒,本是站在樹枝上打盹的,被這亮光一照,驚得撲騰翅膀,尖叫連連,飛走了。“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兩句將靜寫到了極致,柔和的月光都能驚到鳥兒,那說明月亮出現之前,山裏麵可能除了流水一點兒聲音都沒有。最後這兩句雖然寫的是動景,但實際上是進一步襯托出了“靜”。有月光,這是視覺。有鳥叫,這是聽覺。首句有桂花落,就必然伴隨著桂花的香味,這是嗅覺,短短二十個字,嗅覺、視覺、聽覺,共同構成了“靜”的感覺,讓人沉浸在這詩的世界裏,在山的夢裏,不能蘇醒。這就是王維的山水詩,充滿了禪意,讓人心向往之。此外還有《辛夷塢》《山居秋暝》《鹿柴》《山中》等作品,同樣是山水佳作。
有些詩人雖然沒有以山水田園詩人著稱,但他們筆下的山水詩毫不遜色,如杜甫意境雄奇闊大的《登嶽陽樓》、李白氣勢恢宏的《望廬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