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開元年間,社會安定,經濟富庶,每個人都有出仕的願望。但這時隱居生活倒成了時尚,為什麼呢?一方麵,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道教在唐代是很受推崇的,它追求返璞歸真,而佛教,同樣崇尚淨心明性。因此,隱居的人往往由於隱居的行為,被看作世外高人,有絕妙之才,這更容易引起別人的矚目而獲得名聲,有利於進入官場。另一方麵,一些詩人在政治上曾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但最終因仕途受挫或不滿現實,而半官半隱,漫遊山水,甚至辭官歸裏,躬耕田園。由於他們大都擁有田莊,具備漫遊隱居的經濟基礎,為文人的漫遊、隱居,領略大自然的美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大量以山水和田園為題材的詩作得以產生,形成了一個著名的詩歌流派,叫作山水田園詩派。一些詩人,如王維、孟浩然、儲光曦、祖詠、裴迪等,寫了很多有關山水風光和田園生活的詩作,被稱為山水田園詩人,其中,以王維和孟浩然最為有名。在王孟的詩歌中田園和山水開始合流。
(二)
在後世,大家說到盛唐詩壇上的山水田園詩派,往往會認為他們是一個類型,一種題材,一樣的風格。雖然對農家的活動的描寫就是在山水的背景下展開的,在山水隱逸的題材中可以插入一些農人活動的影子,但是仔細看,他們是不一樣的,田園詩的側重點不在於描寫山水景物多麼美麗,而在於寫這個環境中間的人情多麼可親,那裏的生活多麼悠閑、安寧。田園是古代詩人的精神寄托。山水詩通過描寫山水風光的壯美或者秀麗,來彰顯自己的性情,寄托自己的誌向。當然,一個詩人可能既寫山水詩又寫田園詩。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他風神散朗,獨愛自然,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之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李白都對他讚不絕口,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在盛唐詩壇上,孟浩然的山水詩可謂一絕。他的山水詩代表作《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描寫秋湖景色,全詩卻寫得境界宏闊,氣勢壯大,尤其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一聯,更是非同凡響,發盛唐氣象的先聲。此外,他的山水詩往往有一種“語淡而味終不薄”的意境,其著名的兩句詩“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出自他四十六歲遊京師的時候。一個秋日午後,眾多才子士人聚集在長安某一個地方一起寫詩作賦,孟浩然這兩句詩一作出來就語驚四座,使得當時所有詩人都拍手稱絕,紛紛擱筆不敢再寫。
細細品讀“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這兩句詩,確實絕妙。河漢是天上的銀河,“淡”是視覺形象,兩三抹微雲飄在銀河間,夜空顯得暗淡。“滴”是聽覺體驗,梧桐葉上的雨水一滴一滴稀疏地向下落,也可以理解為稀疏的雨滴落在梧桐葉上,均極有味道。我們隻要閉上眼睛,這個極富動感的優美畫麵,便會立時清晰地浮現出來,好像都能看見薄薄的雲層飄在夜空,聽見滴滴滴的水聲在梧桐葉上響起,秋意濃厚,帶著一點點憂愁。而寫出這樣清淡詩句的孟浩然,他的形象好像也慢慢浮現。
到了唐代開元年間,社會安定,經濟富庶,每個人都有出仕的願望。但這時隱居生活倒成了時尚,為什麼呢?一方麵,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道教在唐代是很受推崇的,它追求返璞歸真,而佛教,同樣崇尚淨心明性。因此,隱居的人往往由於隱居的行為,被看作世外高人,有絕妙之才,這更容易引起別人的矚目而獲得名聲,有利於進入官場。另一方麵,一些詩人在政治上曾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但最終因仕途受挫或不滿現實,而半官半隱,漫遊山水,甚至辭官歸裏,躬耕田園。由於他們大都擁有田莊,具備漫遊隱居的經濟基礎,為文人的漫遊、隱居,領略大自然的美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大量以山水和田園為題材的詩作得以產生,形成了一個著名的詩歌流派,叫作山水田園詩派。一些詩人,如王維、孟浩然、儲光曦、祖詠、裴迪等,寫了很多有關山水風光和田園生活的詩作,被稱為山水田園詩人,其中,以王維和孟浩然最為有名。在王孟的詩歌中田園和山水開始合流。
(二)
在後世,大家說到盛唐詩壇上的山水田園詩派,往往會認為他們是一個類型,一種題材,一樣的風格。雖然對農家的活動的描寫就是在山水的背景下展開的,在山水隱逸的題材中可以插入一些農人活動的影子,但是仔細看,他們是不一樣的,田園詩的側重點不在於描寫山水景物多麼美麗,而在於寫這個環境中間的人情多麼可親,那裏的生活多麼悠閑、安寧。田園是古代詩人的精神寄托。山水詩通過描寫山水風光的壯美或者秀麗,來彰顯自己的性情,寄托自己的誌向。當然,一個詩人可能既寫山水詩又寫田園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