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登幽州台歌》為什麼是千古絕唱?(2 / 3)

說時遲那時快,他將琴舉過頭頂,奮力往地上一摔。砰的一聲巨響,胡琴摔得粉碎。在大家目瞪口呆之際,陳子昂將自己事先準備好的詩文,一一贈給來客。看看他的詩文,字字珠璣,工整巧妙,於是人人爭相傳誦。當天京城裏幾乎都在議論著這件事,一夜之間,陳子昂便家喻戶曉,名滿京城。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炒作成功了。

陳子昂這一招可謂有膽有謀,當然也少不了才和財的幫忙,可見他的行事作風有異於常人,絕不是甘於碌碌無為之輩。他的這種誌向和家世有關,多位祖先曾為名臣高官,比如陳子昂的第二十八代世祖陳平。在楚漢戰爭時,陳平為漢高祖劉邦出謀劃策,六出奇計,官拜右丞相,封為曲逆侯。陳平是一介布衣,憑著自己的才智,直接做到丞相的位置,十分風光。祖先的功業對陳子昂影響很大,他也希望自己能夠光宗耀祖,實現自己的才能。於是用縱橫家出奇製勝的方式,積極入仕,想成就一番功業。

可惜之後的仕途卻不夠順暢,他的政治生涯起步於麟台正字,就是皇家圖書院的圖書抄寫員,是個正九品的小官,止步於右拾遺,即言官,也就是說話的官,正八品。言官的言論,在古代是很正經的事情,關係朝廷的興衰,吏治的清濁,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向朝廷提批評和建設性意見。可想而知,這個右拾遺是有益於國計民生的,但卻容易得罪人,不僅容易得罪官員,也容易得罪皇上。陳子昂又是耿直剛毅之人,他在朝廷上混不好,政壇上的陳子昂是命運多舛的。

二十四歲,他如願中了進士,後被武則天三次召見,詢問國策,他的話懇切率直,也敢於向皇上提意見,曾有一係列的諫疏,內容涉及內政、外交、軍事、刑賞、民生等方麵,體現了陳子昂的卓越政治見解。但他一度因批評朝政被當成“逆黨”關進監獄,出獄之後的陳子昂依然一腔熱情,壯心不滅。在入獄之前,陳子昂有過一次從軍經曆,置身邊塞千裏大漠,親身體驗到邊關士卒的艱苦生活與淒慘遭遇。這一經曆,對他的詩風有深刻的影響。

出獄一年後,他得到了一個機會,追隨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統軍北討契丹,陳子昂為管記,軍中文書都由陳子昂負責。陳子昂以為這將是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熱情高漲,沒想到,武攸宜是個草包,不懂軍事,剛愎自用,在戰時危急時刻,武攸宜對敵人很畏懼,進退兩難,於是滯留漁陽。

陳子昂連忙進言,請求派出一萬精兵作為前鋒,火速進軍,而他自己願意跟隨一萬精兵充當先驅。陳子昂慷慨陳詞,在表明自己的獻身決心的同時,提出一係列具體建議,武攸宜認為陳子昂區區一介書生,竟敢越職胡言,挑戰他的權威,對他嗤之以鼻,因此不僅不采納陳子昂的建議,反而對他降職處罰。這就使得陳子昂一腔慷慨激情遭到嚴重挫傷,從而生出報國無門、壯誌難酬的幽憤。

離軍隊停留的地方漁陽不遠處有一處名勝,叫薊北樓,也就是幽州台。幽州台相傳是燕昭王所建,燕昭王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一位君王,他禮賢下士,在幽州台上放上貴重黃金,宴請天下奇士良將,廣納賢才,為燕國效力,名將樂毅就是這樣被燕昭王收入帳下。樂毅麾軍伐齊,連續攻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使齊幾乎滅亡。

然而,當陳子昂登幽州台時,早已物是人非,幽州台還在,卻再也不見當年的燕昭王,苦悶的陳子昂找不到古人燕昭王的足跡,也看不到未來自己的伯樂在哪裏,於是一腔悲憤噴湧而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古樸的形式、凝重的文辭與慷慨悲憤的情調、雄渾深遠的意境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可惜,寫得盡的詩篇,寫不盡的懷才不遇,寫不完的壯誌難酬!

兩年後,陳子昂心灰意冷,以父親老了需要回鄉侍奉為由,上表請辭還鄉。武則天賞識他的才能,特批他保留官職,保留待遇,回鄉安養。

此時的陳子昂已經看破官場,再無心於仕途,他計劃靜下心來研究曆史,甚至想寫一部從漢孝武帝開始到初唐時期的《後史記》,遺憾的是,因為父親的去世,陳子昂擱筆,從此再也沒有續寫的機會。

不久,射洪縣令段簡盯上了陳子昂的家產,陳子昂的家屬先後給他送了20萬串銅錢他還嫌少,他想榨幹陳子昂身上所有的錢財。後來,陳子昂無聲無息地死在獄中,至於何種死因,沒有人能說得清,總之他死了,死於無邊的黑獄。死時隻有四十二歲,正值壯年。

(二)

唐代社會給普通讀書人帶來了許多希望和昂揚奮發的雄心,但自古官場就充滿各種陷阱,縱然事事小心也難全身而退,更何況陳子昂直言上諫,自視頗高,容易得罪人。兩次隨軍,兩次下獄,這些身世遭遇算得上不幸,但對於作為詩人的陳子昂倒是十分有利,使他詩中的境界越發雄渾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