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是一首近體詩,楊炯隻用四十個字,就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書生投筆從戎,親曆邊塞戰鬥的全過程。“烽火照西京”,戰爭的烽火照亮京城長安,“烽火”是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西京”指長安,而一個“照”字,渲染了一種軍事緊急的氛圍。外敵來勢洶洶,形勢危急,一場血雨腥風的大戰就要來臨,這是一場正義的自衛之戰。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書生心中激憤,一腔愛國情油然而生,即“心中自不平”。“自”很好地體現了書生由衷產生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二句,對偶十分工整。“牙璋”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是皇帝調兵的符信。“鳳闕”是皇宮的代稱,用借代的手法說明軍隊浩浩蕩蕩地出征了,隆重又莊嚴。“鐵騎”是披掛鐵甲的戰馬,“龍城”是匈奴名城,借指敵方要地。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將敵方堡壘團團圍住。“牙璋”才辭“鳳闕”,“鐵騎”已繞“龍城”。這種跳躍式的結構,具有明快的節奏,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決戰開始了。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大雪迷漫,天空陰沉,軍旗上的彩色畫都喪失了光彩。戰鼓陣陣,伴著疾風呼嘯,震天動地。這兩句沒有直接描寫戰爭的刀光劍影,廝殺砍伐,而是從視覺和聽覺來表現戰爭的激烈與緊張,側麵的渲染,更能讓我們的腦海裏生發出關於戰役的無限想象,詩的意境更加壯闊了。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尾聯激勇憤慨,直抒胸臆。詩人寧願在軍隊裏做一個統率百人的小頭目,馳騁沙場,奮勇殺敵,也不願安然居於一室之內,做個舞文弄墨的書生。這首詩場景跳躍極大,氣貫如虹,筆鋒洗練雄健,慷慨激昂,在初唐詩壇上,一反纖麗綺靡的詩風,十分難得,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也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在楊炯的詩文創作中,不僅僅隻有邊塞豪情,他的《盈川集》對懷念親友、臨行贈別、遊賞山水、借景抒情、閨怨等題材都有涉獵,從不同角度對描寫宮廷生活的“上官體”發起了衝擊。
盧照鄰
在唐代,尊貴的五大姓分別是王、盧、崔、李、鄭,盧照鄰出身範陽盧氏,正是尊貴的五姓之一。雖然盧照鄰的家族不像王勃的家族那樣在全國聲望卓著,但盧家世代大族,在五姓中排行第二,連“李”都屈居其後,地位可想而知。盧照鄰自幼就拜兩位從太宗朝退休的著名大儒為師,學習經文。十八歲中了進士,後來受到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七子李元裕——鄧王的賞識,在王府擔任屬官。在鄧王病故後,盧照鄰離開王府,謀了個四川新都縣尉的官職。這個職位,常幹些催租索稅、抓人拉丁的缺德事,正直的人是做不來的。
任期滿了後,他在天府之國待了幾年,遊曆巴山蜀水,之後回到洛陽寓居。這時候,他等來的不是仕途的再次騰飛,而是飛來橫禍。
盧照鄰被抓進了監獄,何人所告、所犯何事一概不知,糊裏糊塗地遭受無妄之災。後來聽說是因他所寫的長篇歌行得罪了權貴。
詩中有“梁家畫閣天中起”之語,後麵又有“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等點評時事、譏諷權貴的話語,梁王殿下武三思覺得這是諷刺自己的,於是就將盧照鄰投入大牢。雖然經過審訊,最後盧照鄰被放了出來,但還是被嚇得不輕。
這首讓盧照鄰吃了不少苦頭的長篇歌行,題目是《長安古意》,卻成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詩托古意而寫今情,展現了當時長安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成了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
出獄後不久,盧照鄰患病,在換了幾個地方後,盧照鄰的雙腿和一隻手癱瘓了。於是他在河南新鄭的具茨山下買了地,蓋了院子,在那裏痛苦地度日。到了六十多歲時,盧照鄰實在熬不下去了,覺得生不如死,無法忍受病痛,他借口出門垂釣,投入心愛的潁水河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初唐四傑”中,盧照鄰相對來說,是比較長壽的,但由於患病,影響了仕途。他有能力寫出優美的“上官體”,但在晚年,貴族詩歌的嚴格慣例無法表達他的痛苦、曲折的生活經曆,於是他寫出了因病而失去平衡的痛苦呼號的抒情詩。
盧照鄰如今存詩104首,他的詩中七言歌行較多,寄寓較深的人生感慨,成就也多出於此。楊炯在《已子安集序》中稱他為“人間才傑”。
駱賓王
駱賓王自幼才華出眾,在他七歲那年,祖父的朋友來訪,少年駱賓王跟隨閑談的他們走到村口的駱家塘,幾隻白鵝正在戲水。那位朋友聽駱賓王祖父之前稱讚駱賓王聰慧,便有心考考他,讓他即興作一首詩來。駱賓王信口就吟唱了關於鵝的千古絕唱。現在這首詩家喻戶曉,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會背,在當時也是廣為流傳。這首詩便是《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將鵝的形態描繪得生動又準確,且朗朗上口,不久就傳遍鄉裏,駱賓王被稱為“江南神童”。稍後幾年,他和母親前往父親任職縣令的山東居住,在山東,他在儒學文化上有過很深的功夫,深受傳統禮義的熏陶,被稱為“齊魯才子”。雖然讀的是聖賢書,但他喜歡結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好打抱不平,性格尤為耿直,不隨波逐流,不擅長趨奉逢迎。這樣很有棱角的性格,對仕途的發展反而有礙。
由於駱賓王出身低微,年輕氣盛,又自負學識精博,恃才傲物,不願追逐權貴,因此也不願行“幹謁”之事,也就是“行卷”,最終科舉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