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初唐四傑”有什麼了不起?(2 / 3)

二十四歲時,王勃設法得到一個小官職,但是他的厄運還沒有結束。

公元671年,王勃主動申請調任虢州參軍,但在任職期間不知為何他藏匿了一個名為曹達的官奴,後來風聲越來越緊,王勃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事情敗露,王勃被判死刑。幸好行刑前遇到天下大赦,才撿回了一條小命。也有一種說法是王勃人緣不好,這件事是受到他人構陷,但真相已不可知。不過他的父親還是因為他這個罪行受到牽連,丟掉了之前的官,被流放到今天的越南當縣令。

王勃在前去探望父親的途中,路過南昌,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邀請文人雅士、當世名儒共同慶賀,順便切磋文藝。王勃那時雖然年輕,但也聲名在外,所以在被邀請之列。按照輩分入席,王勃年幼,坐於座末。

在席上,閻都督尋一人作《滕王閣序》以紀念此次盛會,於是派人捧著筆硯紙到各位名士之前。其實閻公在這之前,就要他女婿寫好了一篇,如果沒人寫,那麼他女婿當仁不讓,也好千古留名。其他人都不敢輕易答應,你推我讓,一個讓一個,最後輪到王勃麵前。沒想到,王勃毫不推辭,大大方方地接受了。滿座的人,看王勃年幼又麵生,心裏不大痛快,都交頭接耳說:“這小子是誰家的,竟敢如此無禮!”

此時閻公見王勃受紙,也不高興。以換衣服為名,進入旁邊的小屋,吩咐身邊人,盯著王勃,看他寫了什麼。聽說王勃開篇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嗤之以鼻,說不過是老生常談,誰都會。又聽了幾句,都督也沒幾句好話。聽到“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都督開始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說:“這小子落筆像有神仙來幫助,真是天才啊!”於是換好衣服出去回到上位。等到王勃寫完,都督通篇讀下來十分高興,大聲誇讚,並且命令左右,從上至下,給每個人傳閱,在座者沒有一個不交口稱讚的。《滕王閣序》奠定了王勃四傑之首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事隔多年之後,《滕王閣序》廣為流傳,連唐高宗都知道了。這麼多年過去了,對王勃寫《檄英王雞》的怒氣早已消了,於是就想召回王勃重用。

可惜,王勃在探望父親回廣州的海上,遇到風浪,溺水驚嚇而亡,年僅二十七歲,不能不讓人錯愕惋惜。當聽說王勃已經死去,唐高宗很傷感地說:“我讀《滕王閣序》,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時,常常會掩卷長歎,真奇才也!”然而,逝者不能生還,遺憾終究是留下了。

好在,詩人的不幸,往往是文壇之大幸,經過這諸多的坎坷艱辛,才催成了王勃那篇千古佳作——《滕王閣序》。要是沒有這些人生道路上的風霜雪雨,王勃一直混在朝堂上的話,他可能隻會寫歌功頌德、敷衍華麗的文辭,不會有之後如鏗鏘之語、金石之聲的五言詩存在,也不會在初唐詩壇上留下振聾發聵的呐喊和千古絕唱,當時人們的文字也不會受到王勃的影響。楊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詩詞創作實踐評價很高。那麼這位排名第二的楊炯又是怎麼樣的人呢?

楊炯

與王勃並稱“初唐四傑”的楊炯在《王勃集序》裏評價王勃:“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認為王勃能以風骨充實作品,既壯健又有文采。楊炯繼承了這一風格,並將其發揚光大。

楊炯自幼父母雙亡,是個可憐人,是伯祖父把他撫養成人。但他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學詩詞。在楊炯剛剛五歲的時候,伯祖父便給他請了個精通史籍的先生,相當於今天的家教,專門教他學習“五經”。

楊炯天賦異稟,學習也很用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他學一遍就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卻能舉一反三。有一回,老師想檢查一下楊炯學的效果如何,便出一個問題讓他答,楊炯對答如流,末了,圍繞著老師的問題,發散思維,又提出三個相關的問題,向老師請教。老師壓根沒想到自己會被出題詢問,一時語塞。楊炯見狀,馬上明白了,這時他的高情商也體現了出來,為了不讓老師難堪,他又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給老師一個台階下。事後,他自己找資料,尋找答案,把自己的疑問弄得清清楚楚。

那老師事後也去查詢。當他查到後又去給楊炯講解時,卻發現楊炯竟能引經據典,理解得比他還要透徹。老師不得不佩服地對楊炯的伯祖父說:“楊炯這孩子,不僅學習刻苦,頭腦靈活,鑽研精神也很強;他對問題理解的深度,有時候我也趕不上。我講經書幾十年,帶出弟子幾百名,像他這樣聰明有誌的,我還是第一次見到,真可謂當今奇才!”由此可見楊炯的早慧。十歲那年,楊炯參加童子科舉行的考試,意料之中考上了,進了弘文館。

楊炯在二十六歲時,又參加了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後為東宮太子李顯服務,就是與沛王李賢鬥雞的英王。然而和王勃一樣,楊炯也倒了黴運。公元684年,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自己臨朝稱製。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楊炯的堂弟楊神讓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執政,結果兵敗被殺。楊炯不可避免地受了牽連而被貶離京城,獨自去遙遠的梓州出任,做一個九品司法參軍,和王勃後來謀得的小官一樣了。五年後,他才又回洛陽宮習藝館授課。但回京不過兩三年,又被調到很遠的盈川當縣令。他在盈川大約三年多時間,就得病去世了,死時不過四十來歲,歸葬於洛陽,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公元705年,中宗李顯複位,追贈已逝的楊炯為著作郎。楊炯的官運,在“初唐四傑”中,算是最好的,但他性格耿直暴躁,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上升的仕途,最高也就是個正七品,算不上高官。

在詩歌領域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一首《從軍行》讓後人引為佳作。當時,突厥等少數民族對唐邊境地區的不斷騷擾,成為西北地區安全的最大威脅。許多愛國子民踴躍從軍,加入保疆衛國的戰鬥行列。當時楊炯升遷服務太子不久,創作了《從軍行》一詩。這首詩抒發了他對敵軍瘋狂進犯唐邊疆的憤慨之情,顯示出詩人殺敵報國的雄心壯誌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氣勢軒昂,風格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