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說的兩首詩功力相當的意思,是指他們的格律和措辭都沒有問題,不管是押韻還是平仄,都符合要求。可就算是宋之問的詩,在一百首詩中出類拔萃的,由於在應製詩的框架下,沒有什麼真情實感,全是溜須拍馬,感情表達上蒼白無力,也算不上一首好詩。這也是初唐宮廷文人寫詩的普遍特點,個人的感受被歌功頌德的要求所擠壓,寫的詩多是套路。但要說初唐宮廷詩人隻會拍馬屁,對於唐朝詩歌的貢獻幾乎沒有,這也是不對的。
雖然在內容上、風骨上有缺失,但由於初唐宮廷詩人們對詩的形式和語言十分講究,為格律詩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格律詩
格律詩是什麼?聽起來有點陌生,其實,我們早就接觸過了。格律詩,也稱為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一共四句,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七言絕句就是每句七個字,也是四句。如小學學過的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律詩,同樣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但字數比絕句多,分別是五言八句四十個字和七言八句五十六個字,另有一種叫排律的,無非是律詩的拉長。在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中,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五言律詩我們熟悉的如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很多盛唐名作都是格律詩,可以說如果沒有格律詩的形成,也很難有盛唐詩歌的繁華。格律詩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經發端,在唐初宮廷文人的探索努力下開始走向成熟。為什麼古人會發明格律詩呢?原來“文華者宜於詠歌”,格律相當於音樂的節拍,格律詩是最方便詩歌入樂的詩歌形式,在南北朝的齊梁時代,詩歌要合樂,所以對於詩的音韻要求比較高,有一個叫作沈約的人,他破解了漢語四聲八音的密碼。
古代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也就是我們今天普通話裏的一聲和二聲。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上、去相當於普通話的三聲和四聲,至於仄聲中的入聲,今天普通話中已經沒有了。沈約就將平、上、去、入四聲用於詩的格律,歸納出了比較完整的詩歌聲律論。
將四聲分為平仄用於詩中,對於格律詩的形成有什麼作用嗎?作用可大了。以五言詩為例,一句詩中如果老是平聲,或者老是仄聲,就不好念也不好聽,如“蕭灘波潺元,巴丘山崔嵬”,兩句都是平聲,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念起來沒有波瀾,沒有節奏,不朗朗上口,在當時肯定也不方便歌唱。或者如“早飯夜筱下,鳥語靜愈響”,全是仄聲,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念起來費勁又吃力。沈約提出要在詩歌中使用平仄交錯的詞,後來的
詩人們逐漸在五言詩中發現“平平平仄仄”與“仄仄仄平平”的句型,後麵又發現了聲調“仄仄平平仄”與“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這也是五言詩逐漸形成與定型的四種律句。
但格律詩的形成光有這四個基本句型還不夠,這些句型要兩兩相對,有規律地替換,聲調才不至於單調平板,才成為完整的格律詩,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是一首完美的格律詩,也是我們兒時就會背的一首小絕:
白日依山盡,(仄仄平平仄)黃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窮千裏目,(平平平仄仄)更上一層樓。(仄仄仄平平)
格律詩完成最後一個最難的階段,就是句型兩兩相對,有規律替換。這最後的一步,是在初唐實現的。在唐朝初年,由於宮廷的講究,歌舞的需要,要求聲律應該更美。而宮廷詩為適應上層人士的口味,又要更規範更程式化,以便有章可循,律詩便應運而生。初唐的宮廷詩人在藝術上所追求的是繁縟綺錯的裝飾風格。這種裝飾性的重點,起初是對偶的修辭技巧,之後又增加了聲調的技術,並且最終把對偶技巧和聲韻技術結合起來,從而在形式上推進了格律詩的完善和定型。當然格律詩的形成是漫長的過程,很多人都做過貢獻,初唐宮廷詩人更是功不可沒,其中沈佺期和宋之問寫的律詩,十分符合標準,便有說法稱律詩由沈宋而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