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最美的詩都是喝醉後寫出來的?(2 / 3)

他的詩中透露出一些信息。在《襄陽歌》中,他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是說人生百年,一共三萬六千日,每天都應該往肚裏倒上三百杯酒。在《將進酒》裏,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牛羊都宰了,要想盡興,就要喝上三百杯。在《江夏贈韋南陵冰》中,他說:“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借酒澆愁,痛飲它二千石。雖然都有誇張的成分,不過也由此可見李白酒量不錯,但要看李白真實的酒量,“詩仙”的詩是一方麵,還得聽聽杜甫的。畢竟杜甫老兄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比較實在,說的話也可信。

其實在《飲酒八仙歌》中,杜甫就交代了。“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喝了一鬥酒,就開始詩興大發,詩寫好了,也醉倒了,可見李白酒量大致是一鬥多點。在唐代,一鬥的數量換算成當代斤兩的話,是多少呢?據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一家之言”記載,唐時一鬥相當於現在的5.94公升,大約6千克。當然,那個時候喝的還是米酒,度數低,才能喝上一鬥,要是換上今天的白酒,早就不行了。

一鬥多酒量的李白,喝的都是什麼酒呢?兩個字,好酒。“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又或者“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反正都不錯。好酒喝了就是不一樣,“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客中作》),隻要能醉,處處是家鄉。甚至 喝了美酒的李白“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台”,將漢水看成初釀的葡萄酒,也隻有喝醉的人才會有如此想象。

可說了這麼多,李白為什麼那麼喜歡喝酒呢?看他在《月下獨酌》四首中的第二首,為喝酒找的理由,一定讓你啞然失笑。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在星相學上,天上有酒旗星。由剛才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我們也知道還有一個地方叫酒泉。李白就說,老天如果不喜愛酒,天上就不會有酒旗星了;大地如果不愛酒,地上就不會有酒泉郡。既然天和地都愛酒,那我李白愛喝酒就是無愧於天地。這真是“扯大旗作虎皮”,為自己喝酒找理由。他接著講:聽說人們把清酒比作聖人,把濁酒比作賢人,既然聖賢都喝酒,還去求什麼神仙。為何?因為喝上三杯通明儒家的大道了,喝上一鬥就懂道家的自然了。這酒裏的樂趣,不要告訴那些不喝酒的人。

這李白喝酒還喝出境界啦,已經上升到儒家和道家的真理了。這首詩看似不合邏輯,像酒後胡言,但恰恰抒發了詩人對酒的癡迷,也是借酒抒發心中紛繁的情緒。什麼情緒?我們看他《月下獨酌》四首中的第一首可能就知道了。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是一首很美的詩。詩人在月華如水的晚上獨自飲酒,喝得微醺時,感到十分孤獨,於是“舉杯邀明月”。這事估計隻有浪漫的李白才能幹出來,他舉起酒杯,邀請明月共飲,月光照在自己身上,在地上投射出自己的影子來。這時李白的天才想象力便發揮出來了,他說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喝酒了,是三個人。“對影成三人”,月亮一個,影子一個,加上自己,不就是三個人了嘛!這真是曠古奇想。他陶醉在自己的想象世界裏,繼續喝著。喝著喝著情緒就低落了,畢竟“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因為月亮還是那個高高掛在天上的月亮,它不懂喝酒,也不懂李白為什麼喝酒。影子是跟隨他身形的影子,不是別人。但李白可貴之處在於,他不沉溺於低落的情緒中,他馬上積極起來,“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於是他在月下大聲歌唱,在月下飄然起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舞姿是淩亂的。月光下詩人喝著酒唱著歌跳起了舞,這是多麼浪漫的場景,卻畢竟隻是片刻歡愉,“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清醒的時候一起歡樂起舞,可是酩酊大醉後躺著不動了,影子和月亮卻得離去。

最後一句“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詩人心情極度苦悶,但又不斷地希望自得其樂,不斷自我安慰,沒有人陪他喝酒,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他的苦悶,於是他寄情於大自然,和月亮約好說,下次要和月亮在遙遠的雲天之上約會。月亮是沒有感情的,影子是無意識的,但詩人願意和月與影再一次共飲,因為雖然月與影“無情”,但卻能夠陪伴詩人排憂解難,給詩人帶來安慰,看似無情卻有情。詩人寧願與月、影為伴,對月獨酌,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可見他誌向高潔。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作者那時胸懷壯誌,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許多人都妒賢嫉能,對李白大加排擠和詆毀。唐玄宗隻是讓李白侍宴陪酒,並沒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獨、憤懣,以酒消愁,寫下了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