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詩人可以想寫啥就寫啥,也有充分的知識和實踐積累。那麼,那些文人為何偏偏都來寫詩呢?這就講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了,原來唐朝實行了科舉製。這個製度從隋朝一直維持到了清末,發展到後麵已經僵化了,成了讀書人的噩夢。但科舉製度在它最初的一段時期,在民眾教育與人才選拔上,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呢!隋唐以前,朝廷選拔人才都是要看家族地位的,有一句話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講的就是魏晉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製”製度。隻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順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不管你才能和品德如何好也沒辦法做大官。
到了唐朝,沿襲與創新了隋的科舉製,貧寒人家的子弟也能參加科舉,憑借自己的努力謀得一官半職,甚至金榜題名後光宗耀祖,實現自己的抱負。因此,科舉製是每個讀書人十分重視的一條出路。這個科舉考試分進士和明經,而大家又格外重視中進士。自唐高宗起規定以詩賦作為進士考試的內容,也就是說,考試有一項要考詩賦,考生要寫一首詩,還要寫一篇賦,其中詩又特別重要。如此一來,讀書人要想考上,那首先要會寫詩啊,還要寫得好。所以說,科舉製度這一要求,推動了大家努力練習寫詩的社會風氣,讓唐代全社會重視詩歌,對唐詩的繁榮功不可沒。
與科舉製度相關,當時社會有一種風氣叫作“行卷”。古人在很長的一張紙上寫東西,然後卷起來,再在中間用帶子係上,就叫作“卷”,也就是“讀萬卷書”中的“卷”。“行”就是送。那麼什麼是“行卷”?是這樣的,唐朝的科舉考試是不糊名的。正因為不糊名,所以主試官就知道卷子是誰的,這個人平時的作品和聲譽也就一清二楚了。要是某個考生在科舉前就名揚天下,那他考取功名的概率就要比默默無聞的人大很多。因此,那些還未出名但又自負才華的考生就會想方設法推銷自己,所謂“行卷”,就是把自己平時寫得好的作品,送給別人看。送給誰呢?當然是有地位有權勢的人,也有人直接送給考官,說請你看看,我的詩寫得這樣好,你收我做門生或者幫我推薦推薦啊。
關於“行卷”,還有一段佳話。唐朝有一名考生叫朱慶餘,他平日向官水部郎中的張籍“行卷”,已經得到他的賞識,但臨近真正的考試,他還是有點緊張,不知道自己的詩作符不符合主考官的要求,自己的才華能不能考上進士。這種心情我們也能理解,中考或高考前,我們總是會忐忑,沒有人說自己一定能旗開得勝。因此,朱慶餘這時又寫了一首詩給張籍。詩作如下:
近試上張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他很巧妙地以新婦自比,把張籍比作新郎官,把主考官比作公公婆婆,寫下了這首詩,征求張籍的意見,從這裏也能看出我們中國人說話很含蓄的特點。新媳婦在見公婆前一晚,很緊張,如果公婆對她印象不好以後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因此會對自己的形象格外注意,於是打扮完輕聲問一句夫君,自己的眉毛的深淺畫得合不合適?既道出了新婦在見公婆前的緊張和不安,也說出了朱慶餘對科舉考試的忐忑之心與重視。張籍見到這首詩,立馬明白了朱慶餘的意思,也對這首詩十分賞識,於是大筆一揮,回了他一首詩。
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由於朱慶餘的贈詩用比喻的方式寫成,所以張籍回答他的詩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他將朱慶餘比作一位采菱姑娘,人特別美,歌喉又響亮清澈,她唱的一曲采菱歌,千金不換,必然會受到人們的讚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朱慶餘的贈詩寫得好,張籍也答得妙,可謂珠聯璧合,自此之後 ,朱慶餘聲名大震,他二人的故事也傳為詩壇佳話。
由此可見,“行卷”的社會風氣也有助於詩歌的創作、傳播與繁榮。到了宋朝,科舉實行糊名製,“行卷”的風氣也就慢慢衰落。上麵我們講了影響唐詩繁榮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唐朝社會風氣的開放,知識分子的個性自由,還有科舉製考詩賦的促進作用,以及“行卷”的推動作用。但還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就是唐朝最高統治者大多喜歡詩歌,如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他們的賞識與重視,也是唐代詩歌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