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詩歌最繁榮的朝代為什麼是唐?(2 / 3)

我們從頭說起,在文字出現之前,口頭創作的歌謠就是詩的前身。歌謠的節奏,最主要靠重疊或者複遝。有了文字以後,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詩了。一個人高興了,悲傷了,勞動累了,喝醉了,都可以唱歌,唱自己創作的或者現成的,唱得不過癮還要站起來跳舞。後來,歌謠不僅僅有個人抒發情緒的作用,在當權者眼中,具有了各種各樣的功能,比如通過詩來諷諫頌美,或者收集詩來了解民生等。也出現了專門的樂工,來製譜歌唱。到了戰國時代,新樂代替了古樂,戰爭年代,職業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失傳,但還有三百來篇唱詞流傳下來,便是後來的《詩經》了。

不少人知道《詩經》,但還有一部作品叫作《楚辭》,也很重要。它的作者是屈原——我們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要紀念的那個人。《詩經》和《楚辭》是中國詩歌的兩大源頭,可以說是以後詩歌成長的重要土壤。《詩經》是集體創作的,收錄詩歌305篇,內容十分廣泛,像一軸巨幅畫卷,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風俗民情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現。《楚辭》不一樣,它是屈原一人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個人色彩,在其中,屈原展示了自己豐富變幻的心路曆程,采用字數多少不十分固定的“騷體”,反映了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後來到了漢代早期,樂府詩擴充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通俗易懂,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而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的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東漢末年出現了《古詩十九首》,這些抒情短詩開始委婉含蓄起來,很質樸但又凝練。之後魏晉的“建安風骨”、阮籍的個人抒情詩、左思的詠史詩、陶淵明的田園詩、南北朝的山水詩等的出現及發展,為唐詩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與風格儲備。

土壤和養分有了,葉子已經長得差不多了。但沒有枝丫是不行的,我們沒有忘記它,來,一起看看詩歌的形式方麵的發展給唐詩繁榮帶來的貢獻。

我們知道,《詩經》以四言為主。四言的結構和節奏是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就寫得很美,二二的節拍,很穩重。不過四言呢,缺少變化,它的表現力是不足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雙音節詞彙的增加,人們表情達意需求的增長,四言詩就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於是,人們為了擺脫這種慢慢變得僵化的形式就嚐試新的體式,五言詩、七言詩應運而生,並且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其中的“言”,指字。五言詩就是每句都是五個字組成的詩,像我們熟悉的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典型的五言詩。再看李白的七言詩《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每句由七個字組成,就是七言詩。

五言詩、七言詩比四言詩就多幾個字,怎麼就逐漸取代了四言詩在詩歌中的“霸主”地位了呢?這個嘛,也好理解。就拿五言詩為例,它與四言詩相比,洋氣不少,至少有兩個得意之處。其一,由於增加了一個字,內容的含量就相應擴大了,能更好地敘述與抒情。其二,五言的句式有更豐富的節拍,如孟郊的《遊子吟》,都是二三的節奏:“慈母br手中線,遊子br身上衣。臨行br密密縫,意恐br遲遲歸。誰言br寸草心,報得br三春暉。”“慈母”是兩個字為一節拍,“手中線”是三個字為一節拍。同樣的五言詩,李白的《子夜吳歌 · 秋歌 》:“長安br一片br月,萬戶br搗衣br聲。 秋風br吹br不盡,總是br玉關br情。何日br平br胡虜,良人br罷br遠征。”還可以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停頓,這樣詩會感覺更靈動,也更符合人們吟唱的節奏。比起四言詩,是不是更有節奏感,更適合吟唱與入樂呢?

不僅僅是詩的字數的變化發展,還有音律、對偶、押韻等技巧的完善,這些東西,讓詩歌的大樹長得越來越粗壯,枝丫也越來越多了,現在,隻需要一個溫暖的季節,多一些陽光養分,讓詩歌的大樹直上雲霄,更進一層。於是,詩歌進入了唐朝。

影響唐詩繁榮的外部因素

唐朝到底有哪些外部因素,讓唐詩忽如一夜春風來,遍地開花呢?我們知道,唐朝是一個國力十分強盛的朝代,經濟實力雄厚,多民族互相融合,造就了高度開放的文化。唐朝的讀書人相比於其他朝代,視野更開闊,社會風氣更自由開放。

這個和詩歌的繁榮有關係嗎?很有關係!俗話說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唐朝的讀書人就踐行這句話,他們讀的書不僅僅是儒家的經典,更會飽覽群書,佛家、道家統統納入囊中,不少人還詩、文、賦沒有不擅長的,書、畫、歌舞沒有一樣不會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素質教育實行得不錯。至於行萬裏路呢,那時的知識分子有讀書漫遊的經曆,能夠深入社會,結交朋友,開闊眼界。這樣一來,唐朝知識分子就很少受到道德和習俗的約束,不僅沒有宋明以後道學家統治下的桎梏束縛,也沒有明清時期可怕的文字獄,也不像漢儒那樣皓首窮經,除了背死書以外不關心其他的。個性自由的唐朝文化人,作起詩來就少了很多束縛,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