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國際紅十字會(2 / 2)

杜南徹夜難眠,噩夢不斷,戰場上那些因得不到及時救治而瀕臨死亡的士兵們那驚恐的雙眼和悲號哀鳴在不停地刺激著他。這時候,克裏米亞戰爭中南丁格爾提燈夜巡的形象在他頭腦中浮現出來,要是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或多個南丁格爾該多好啊!可那怎麼可能呢!

不可能?那就讓所有有誌於學習南丁格爾的人都參加進來,成立一個中立的戰場救護組織,對交戰雙方的傷員都給予及時救治吧!杜南的頭腦興奮起來。

事情隻是說一說是很容易的,但要成立一個各國都承認和信任的、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那就不容易了,何況還要令各國政府接受這樣一種理念,即隻由交戰國派出救護人員救治本國傷兵是不夠的,應當允許中立的救護人員對雙方傷員都一視同仁地給予救治,那就更難了。

困難?難道比南丁格爾小姐一個弱女子麵對強大的世俗和官僚、教會時的困難還大嗎?難道我就不能像南丁格爾小姐一樣,為挽救戰場上那些可憐士兵的生命盡自己的力量嗎?如果不是戰爭,他們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是善良、快樂的人!杜南下定了決心。

為了向歐洲各國朝野人士宣揚自己的主張,1862年,杜南出版了《沙發利諾回憶錄》,書中回顧了南丁格爾的戰地業績,並首次提出了“準許醫護人員進入戰地救治雙方傷員”的觀點,並對成立相應的國際救護組織也勾勒出基本輪廓。這本書很快傳遍歐洲大陸,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共鳴。

接著,杜南和誌願者又開始為籌建這一國際救護組織展開遊說與募捐的活動,他自己帶頭捐了很大一筆錢,各界人士也紛紛解囊相助。

1863年10月26—29日,經過杜南與日內瓦公共福利會主席居·莫瓦尼埃等人的努力,在日內瓦舉行了有英、法、德、瑞士等14

個國家的18位正式代表、18位列席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討論通過了《給戰場上傷病員以人道主義》的決議。

其要點為,傷患士兵不論國籍均一律加以救治;醫院及看護工作者應視為中立者而得到尊重,準許進入戰場,不得對其開槍射擊或加以阻撓。

為了表彰東道國瑞士為大會做出的貢獻,同時表示對瑞士人杜南的敬意,代表們一致同意以瑞士國旗的圖案和相反的顏色即白底紅十字作為戰地救護組織的標記。

在次年召開的第二次國際會議上,確定成立國際紅十字會。

1869年8月,在各國政府參加的日內瓦外交會議上通過了日內瓦國際條約,對國際紅十字會予以官方確認。就這樣一個看起來似乎不可能的計劃,在杜南和有識之士的奔走下,竟在短短的10年時間內完成了!

1872年,倫敦紅十字會成立。在成立儀式上,杜南應邀發表演說。他激動地說:

大家都認為我是紅十字會與日內瓦協定的創始人。可是這個組織與協定的產生,事實上因為受到一位傑出的英國女性的強烈震撼和啟迪,那就是曾在克裏米亞英勇奮戰的南丁格爾小姐由此,杜南被人譽為“國際紅十字之父”。而南丁格爾則被譽為“國際紅十字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