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60年代末期,意大利的統一戰爭演變為意大利與法國為一方、奧地利為另一方的大規模戰爭,其中最殘酷、激烈的戰役,是1859年6月發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沙發利諾戰役。
當時,年僅31歲的瑞士銀行家、企業家與慈善家讓·亨利·杜南,正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經營穀類加工廠。他為了擴大業務前往巴黎,恰在激戰之際途經沙發利諾,親眼見到了慘烈的戰爭場麵。
這場戰役中,交戰雙方共死傷40000餘人。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受傷士兵竟得不到任何救護。杜南立即終止旅行,充當起傷兵救護來。但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
杜南徹夜難眠,噩夢不斷,戰場上那些因得不到及時救治而瀕臨死亡的士兵們那驚恐的雙眼和悲號哀鳴在不停地刺激著他。這時候,克裏米亞戰爭中南丁格爾提燈夜巡的形象在他頭腦中浮現出來,要是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或多個南丁格爾該多好啊!可那怎麼可能呢!
不可能?那就讓所有有誌於學習南丁格爾的人都參加進來,成立一個中立的戰場救護組織,對交戰雙方的傷員都給予及時救治吧!杜南的頭腦興奮起來。
事情隻是說一說是很容易的,但要成立一個各國都承認和信任的、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那就不容易了,何況還要令各國政府接受這樣一種理念,即隻由交戰國派出救護人員救治本國傷兵是不夠的,應當允許中立的救護人員對雙方傷員都一視同仁地給予救治,那就更難了。
困難?難道比南丁格爾小姐一個弱女子麵對強大的世俗和官僚、教會時的困難還大嗎?難道我就不能像南丁格爾小姐一樣,為挽救戰場上那些可憐士兵的生命盡自己的力量嗎?如果不是戰爭,他們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是善良、快樂的人!杜南下定了決心。
為了向歐洲各國朝野人士宣揚自己的主張,1862年,杜南出版了《沙發利諾回憶錄》,書中回顧了南丁格爾的戰地業績,並首次提出了“準許醫護人員進入戰地救治雙方傷員”的觀點,並對成立相應的國際救護組織也勾勒出基本輪廓。這本書很快傳遍歐洲大陸,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共鳴。
接著,杜南和誌願者又開始為籌建這一國際救護組織展開遊說與募捐的活動,他自己帶頭捐了很大一筆錢,各界人士也紛紛解囊相助。
1863年10月26—29日,經過杜南與日內瓦公共福利會主席居·莫瓦尼埃等人的努力,在日內瓦舉行了有英、法、德、瑞士等14
個國家的18位正式代表、18位列席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討論通過了《給戰場上傷病員以人道主義》的決議。
其要點為,傷患士兵不論國籍均一律加以救治;醫院及看護工作者應視為中立者而得到尊重,準許進入戰場,不得對其開槍射擊或加以阻撓。
19世紀60年代末期,意大利的統一戰爭演變為意大利與法國為一方、奧地利為另一方的大規模戰爭,其中最殘酷、激烈的戰役,是1859年6月發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沙發利諾戰役。
當時,年僅31歲的瑞士銀行家、企業家與慈善家讓·亨利·杜南,正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經營穀類加工廠。他為了擴大業務前往巴黎,恰在激戰之際途經沙發利諾,親眼見到了慘烈的戰爭場麵。
這場戰役中,交戰雙方共死傷40000餘人。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受傷士兵竟得不到任何救護。杜南立即終止旅行,充當起傷兵救護來。但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