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工業4.0時代的工匠精神
從曆史來看,全球化已經經曆了三波浪潮,分別是全球化1.0即大航海時代、全球化2.0即英國和英鎊時代、全球化3.0即美國和美元時代。
在升級了的全球化4.0版本中,中國必然會有全新的對外利益交換格局和策略。以貿易加深跨國經濟聯係,以投資輸出產能和資本,並在這兩個過程中嫁接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最終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會伴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而提升。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
總理為何要強調工匠精神?因為這是我們欠缺的。李克強總理參加一個有關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座談會時,舉例說中國至今不能生產模具鋼,例如圓珠筆的圓珠仍需要進口。1895年,圓珠筆就已經發明出來了,中國高鐵、大飛機都造得出來,圓珠筆的圓珠竟然還不能生產!如果不是總理說出來,估計很多人還不知道。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機械重複的工作者,其實這個詞有著更深遠的意義,它代表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閃現著工匠精神的光輝。
工匠精神可以從瑞士製表匠的例子上一窺究竟。瑞士製表商對每塊手表的每個零件、每道工序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製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裏,隻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製造的一絲不苟、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專利,不是日本式管理。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其實就是工匠精神。
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人稱"航空手藝人"的胡雙錢說,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無論技術發展到什麼水平,都離不開人這一最核心的生產要素,即便是製造工藝水平非常發達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當高的人員從事手工勞動。
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認為,機器是人能力的延伸,隻能按照程序重複運作,但人能夠不斷實現改造和創新,這是機器永遠無法代替的。"科學家腦中產生想法,工程師圖紙施工實現工程化,工匠製造出產品",三者缺一不可。
在當前及可見的不遠的未來,傳統製造業依然是中國製造業的主體,因此,倡導工匠精神尤為重要。工匠是廣義的,不隻限定於手工藝匠人,在掌握先進技術方麵,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高校和企業兩個層麵的努力,而現在高校教育缺乏實驗性、動手性,應該多進行一些實用性的教育。此外,培養全麵的工匠精神,意味著不僅要培養良好的工作能力和認真的工作態度,還要進行職業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