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是這個時代的脊梁
在資源日漸匱乏的時代,重拾匠心,重塑匠魂,是助推"中國製造"向"優質製造"轉型的先決條件。
2016年,中央電視播出的紀錄片《大國工匠》講述的是普通職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是讓人敬畏和感動的"德技雙馨"的真人真事,沒有半點誇張。
這些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有老一輩勞模,也有當今的高科技建設者,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藝術畫麵中,通過電視紀錄片這個載體,讓我們共同感受到了通過勞動改變國家和民族命運的一個個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點,能將密封精度控製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這不是神話故事裏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經驗。他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如此高難度的焊接技術,不管反複看幾次,都不禁感歎這究竟是技能還是藝術。技術與藝術、精神與工作,就在這樣的歲月裏刻成了極致。
《大國工匠》中的匠人是奮鬥在生產第一線的傑出勞動者的代表,他們以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著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為我們的時代和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
五千年華夏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講究的也是工匠精神。我國曆史上曾出現大量卓越的工匠,如善於解牛的庖丁、精於木工的魯班等。當技藝到達了一定的境界,就能夠增強精神的意誌,達到技藝與精神更高層次的配合。正是工匠文化鍛造了中國曆史上的諸多優秀產品,那時我國茶葉行銷於俄國,生絲及絲織品遠銷日本……
產品質量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在資源日漸匱乏的時代,重塑匠心是製造業生存、發展的惟一出路。時代在呼喚工匠精神回歸,人們渴望由工匠精神打造出來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