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6月發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天津數千名群眾懷疑天主教堂存在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的行為,與洋人教堂人員發生流血衝突。當時正任職直隸總督的曾國藩被朝廷派往天津處理此事。曾國藩考慮當時的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在法國的要求下,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白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件事使曾國藩名譽掃地,遭到全國朝野的唾罵,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諡文正。其墓地在今長沙市望城縣坪塘鎮伏龍山下桐溪寺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現墓地仍殘留石馬等遺跡。曾國藩的故居,如今經過整修已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開始對遊人開放。
曾國藩的後代,都很有成就。長子曾紀澤繼承世襲的侯王爵位,並出使英、法、俄等國,是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紀鴻,則是著名的數學家;孫輩中的曾廣鈞,23歲便中了進士;第四代孫曾約農、曾寶蓀,則是大學校長、著名的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則遍布海內外,也都是學有所成……
曆史評價: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
關於曾國藩的評價,曆來褒貶不一。大清朝對曾國藩褒獎至極;而對於欲推翻封建王朝的某些革命黨人,則稱曾國藩為劊子手、賣國賊,稱其在天津教案中“開就地正法之先河”。 著名清末革命家陳天華說他是“不曉得有本族、異族之分”“隻曉得替滿人殺同胞”,孫中山先生則說他是“漢之不肖子孫”。
對曾國藩曆史評價較高的則有:
1.滿清遺老所著的《清史稿·曾國藩傳》:“……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2.同僚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3.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4.湘軍重要首領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鑒,所識拔多賢將。”
5.太平天國陣營裏不太得誌的石達開:“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6.曾國藩的幕僚薛福成:“曾國藩識人之鑒越軼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行跡之表,確然許為導才。”
7.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教授,曾以曾國藩的事跡勉勵毛澤東,並促成女兒與毛澤東的婚事,他對曾國藩評價很高:“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範、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8.曾國藩幕僚、晚清經濟學家王闓運:“用將則勝,自將則敗。”
9.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故其身雖逝,而名聞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稱舊教之特產人物。”
10.湖南老鄉蔡鍔將軍對曾氏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11.梁啟超可能沒看過世界史,也不知道全世界古今出現過幾個大人物,所以他的評價讓人覺得多少有點肉麻:“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誌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曆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
12.年輕時的毛澤東,佩服曾國藩:“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成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毛澤東,階級立場則轉為鮮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13.蔣介石:“辛亥以前,曾閱《曾文正全集》一書……民國二年失敗以後,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實不愧為當世之名將。”
14.民國胡哲敷教授:“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隻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15.近代著名大學問家章太炎:“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
學術思想:八大學問,後世之師
有人說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結果隻流傳下來《曾國藩家書》與《冰鑒》兩套學問;也有人列出曾國藩的十三套學問是:《家書》《冰鑒》《求闕齋文集》《奏議》《家調》《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治學論道之經》《處世交友之道》《修身養性之訣》《疆場競鬥之計》《持家教子之術》《為學之道》。這兩種說法都有些過於牽強,難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不過,目前通過學者研究,大致可將曾國藩的學術思想歸納為八大學問:
1.治國的學問。曾國藩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對當時滿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行政之要,首在得人。”……他不盲目排斥洋人,認為應當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逐漸讓國家強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