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歪批聊齋 5.官與民,狨與獫——歪批聊齋(1 / 2)

一、歪批聊齋 5.官與民,狨與獫——歪批聊齋

現在當官的是人民的公仆了,可是在封建社會裏,官是老爺,民是奴才。奴才是常常受老爺欺負的,所以官壓民官吃民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蒲鬆齡在《聊齋·黑獸》篇中有一段對官與民關係的評述,令人拍案叫絕。

他說,有一種動物叫獫,還有一種動物叫狨,它們是天敵。當一群獫看到一隻或幾隻狨時,就會乖乖地圍成一圈跪在地上。狨走過來,用前爪對獫一隻隻揣摸,是肥的就在頭頂上放一塊石頭,瘦的就不放。頂著石頭的肥獫大氣不敢喘,生怕石頭掉下來。狨全部揣摸完了,就依次吃有石頭的獫,沒有石頭的獫發出愉快的叫聲,一哄而散。他感歎道,那獫就是民,那狨就是官,當官的總是吃有錢的老百姓,而被吃的有錢的老百姓也是連大氣不敢喘一下。

這個比喻絕是絕,但蒲鬆齡老先生囿於曆史的局限,無法預料後來事情的發展。後來的真實情況是,“狨”和肥的“獫”勾結了,專門吃瘦的“獫”,還讓肥的“獫”弄個“議員”,“立委”之類的玩意幹幹。

說到祖產,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祖上留下的房屋田產,金銀財寶,或者是高尚的品質,勤儉持家的方法等,其實除上述兩點之外,祖上的風流韻事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不,前些時候,有位美女在《某家講壇》上抖露了其祖上在秦淮河邊尋花問柳的雅事,從而一夜成名,著作立刻暢銷,稿費的收入也就不言自喻了。

近讀《聊齋·王成》篇,發現這樣的例子在300年前就有了。主人公王成的祖父與一個狐狸精有一腿,百年之後,他祖父當然不在了,但那狐狸精祖母還活著。她看見王成窮困潦倒的樣子,就出資讓他做生意,又是販葛布,又是賣鵪鶉,然後購置田產,砌房造屋,不久王成成了殷實的中產階層。如果當初他祖父是個安分守己的老實人,不包個狐狸精二奶,那麼王成還要繼續窮下去。看來一個人風流了,不但自己快活,還能福及子孫。

常人往往思想僵化,思維方式落入俗套,為長者諱,不能從上輩的這些韻事中挖掘出豐富的經濟效益來,真有些資源浪費了。既然今天的桃色新聞,就是明天的鈔票,那麼,大家不妨多創造些緋聞來,也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粉紅色的財富。何樂而不為!

《聊齋》中有好幾篇寫到如何解決家庭矛盾的,其中蘊涵了很深的哲理,仔細把玩,有回味無窮餘音繞梁之感。《單父宰》就是其一。故事大意是:青州有位老兄,50多歲死了妻子,又娶了一位年輕的少婦。他的兩個兒子怕老爸將來再為他們製造出幾個小弟弟或小妹妹來,這樣分財產時份額就小了,於是在父親新婚喝醉時,把他睾丸割了,然後敷上藥。沒多久,老爸和後媽做愛時,刀縫綻裂,死了。後媽不幹了,就告到青州府。青天大老爺把這兩個不孝子拘押歸案,殺了。

這兄弟兩看問題還真準,一下就找到了核心。父親的睾丸乃是總禍根,把這玩意廢了,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解決問題的時機上把握也很準確,如果後媽已暗結珠胎,割也無用了。(估計那時未婚先孕的現象極少)。老子雲:“其未兆易謀”,“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