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並承認科學思維的陷阱,我們順理成章地進入下一個話題:理論創新思維的規律。許多其他的學科之核心理論都曾經曆過“正—反—合”三段式的發展和嬗變曆程,我稱之為思維的宿命,像社會運動的慣性,又如鍾擺一樣,從一端擺向另一端,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一個折中的平衡點。但是,也許由於傳播學是特別年輕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背景雜糅的學科,又由於其研究對象貌似變化最快,傳播學理論的演變史體現出一個致命的弱點:有熱點,沒前沿。讀者一定會問:什麼才是學科前沿呢?誰說了算?其實,既然傳播學者研究的是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經緯的最為普遍的傳播現象,實在沒有必要盲目追隨和服膺某個權威,唯其馬首是瞻,一定要仰賴某些學者“劃定”前沿。假如我們誤認為每一個新傳播技術問世普及並產生大的影響,它就成為學科各分支的前沿,那麼實在是舍本逐末,舍道求技。傳播的主體是人,傳播的真正渠道也是人,傳播的參與者和接受者仍然是人。拓展學術視野,超越學科界限,尋找借鑒,不難發現,諸如文學藝術乃至教育之類的學科,都有一個最高的、理想的傳播境界:那就是從人心到人心,以人格塑造人格。
奇特而令人費解的是,很少有學者追問傳播和傳播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是什麼。這個“終極目的”與“最高境界”異曲同工。人類的最低需求和最高追求都是相通甚至相同的,不同的是居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地帶。中國古人希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印度哲人吟詠“賜給我力量使我能輕閑地承受歡樂與悲傷,賜給我力量使我的心靈超越於日常瑣事之上”。話語不同,心靈相通。可見,“從心到心”,是適用於全人類的傳播致效的共同追求。打動人心又為什麼呢?理想化的說法是,增進傳播參與者的幸福感,不論是間接還是直接。至少,在人際傳播過程中,這種目的性近乎本能。如果與此相悖,人們會規避。
那麼,下一個問題自然是:傳播學迄今為止最主流的分支——大眾傳播,在原理層麵是否有可能就是人際傳播的規模性放大?也就是說,適用於人際傳播“最高境界”的理論、原理,也同樣隱含於大眾傳播的過程中,隻不過被現有的公認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表述方式屏蔽了。
3.傳播學理論研究的恒定前沿是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繼續不屈不撓地追問:傳播學理論的基礎——實證研究,講究操縱和觀測各種變量(variables)之間的關係。在傳媒技術一日千裏的時代,似乎mae(傳播機器br技術)、meism(傳播機製br組織)、man(參與傳播的行為主體)都成了急劇變化的“變量”,甚至作為message(訊息)的substance(內容)和style(風格)也隨之而變。傳播發展史又告訴我們:傳播理論的發展依賴依托甚至依附傳播技術的變遷。那麼,難題如下:什麼因素是“恒量”(stant),可以作為理論創新和建構的支點?從邏輯上說,如果這個“恒量”與過去的理論賴以建立預設的“恒量”一致,那麼,就不必擔心今天的“新”理論與過去的理論出現邏輯鏈的斷裂。既有思維上的連續性,又有變化和更新,這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
發現並承認科學思維的陷阱,我們順理成章地進入下一個話題:理論創新思維的規律。許多其他的學科之核心理論都曾經曆過“正—反—合”三段式的發展和嬗變曆程,我稱之為思維的宿命,像社會運動的慣性,又如鍾擺一樣,從一端擺向另一端,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一個折中的平衡點。但是,也許由於傳播學是特別年輕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背景雜糅的學科,又由於其研究對象貌似變化最快,傳播學理論的演變史體現出一個致命的弱點:有熱點,沒前沿。讀者一定會問:什麼才是學科前沿呢?誰說了算?其實,既然傳播學者研究的是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經緯的最為普遍的傳播現象,實在沒有必要盲目追隨和服膺某個權威,唯其馬首是瞻,一定要仰賴某些學者“劃定”前沿。假如我們誤認為每一個新傳播技術問世普及並產生大的影響,它就成為學科各分支的前沿,那麼實在是舍本逐末,舍道求技。傳播的主體是人,傳播的真正渠道也是人,傳播的參與者和接受者仍然是人。拓展學術視野,超越學科界限,尋找借鑒,不難發現,諸如文學藝術乃至教育之類的學科,都有一個最高的、理想的傳播境界:那就是從人心到人心,以人格塑造人格。
奇特而令人費解的是,很少有學者追問傳播和傳播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是什麼。這個“終極目的”與“最高境界”異曲同工。人類的最低需求和最高追求都是相通甚至相同的,不同的是居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地帶。中國古人希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印度哲人吟詠“賜給我力量使我能輕閑地承受歡樂與悲傷,賜給我力量使我的心靈超越於日常瑣事之上”。話語不同,心靈相通。可見,“從心到心”,是適用於全人類的傳播致效的共同追求。打動人心又為什麼呢?理想化的說法是,增進傳播參與者的幸福感,不論是間接還是直接。至少,在人際傳播過程中,這種目的性近乎本能。如果與此相悖,人們會規避。
那麼,下一個問題自然是:傳播學迄今為止最主流的分支——大眾傳播,在原理層麵是否有可能就是人際傳播的規模性放大?也就是說,適用於人際傳播“最高境界”的理論、原理,也同樣隱含於大眾傳播的過程中,隻不過被現有的公認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表述方式屏蔽了。
3.傳播學理論研究的恒定前沿是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繼續不屈不撓地追問:傳播學理論的基礎——實證研究,講究操縱和觀測各種變量(variables)之間的關係。在傳媒技術一日千裏的時代,似乎mae(傳播機器br技術)、meism(傳播機製br組織)、man(參與傳播的行為主體)都成了急劇變化的“變量”,甚至作為message(訊息)的substance(內容)和style(風格)也隨之而變。傳播發展史又告訴我們:傳播理論的發展依賴依托甚至依附傳播技術的變遷。那麼,難題如下:什麼因素是“恒量”(stant),可以作為理論創新和建構的支點?從邏輯上說,如果這個“恒量”與過去的理論賴以建立預設的“恒量”一致,那麼,就不必擔心今天的“新”理論與過去的理論出現邏輯鏈的斷裂。既有思維上的連續性,又有變化和更新,這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