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後期維特根斯坦日常語言中的美學思想 第三節倫理、宗教與審美力(3 / 3)

其次,維特根斯坦倫理和美學由前期的合到後期的分,與他對形而上學的態度有關。如前所述,前期維特根斯坦並不拒斥形而上學,相反,他在形而卜學中為倫理和美學保留了地盤,從而為二者的統一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後期維特根斯坦看來,本質主義從根本上是一種迷誤,哲學的目的不是追求所謂的本質或形而上學的東西,哲學問題的產生是由於(日常)語言在休息,“哲學的目的是在語言停步之處豎立一麵牆”。哲學不是建立理論,而是描述世界;哲學不是追求本質,而是澄清概念。哲學不是為早已不堪重負的命題之山提供問題或命題,哲學應該有如治療疾病,使其得到安寧。維特根斯坦引用李希騰伯格的話說:“我們的整個哲學都是對語言用法的修正,因而是對一種哲學的修正,即對最一般哲學的修正。”哲學從形而上學的高空跌回到日常生活的地麵,倫理和美學勢必從前期一廂情願式的擁抱轉到兩兩相望的鵲橋。

最後,維特根斯坦在倫理和美學態度上由合到分的轉變,與他的語言觀之轉變有關。維特根斯坦從形而上學的高空跌回到日常生活的地麵,其根本原因在於其語言觀的轉變。維特根斯坦前後期通過語言來清理哲學問題、命題的角度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盡管他聲稱“全部的哲學都是語言批判”。前期維特根斯坦苦心經營邏輯理想語言,從而輕易地以倫理和美學沒有對象與之對應、沒有命題對之圖示為理由,將它們放到不可言說隻可顯示的形而上學地盤之中。後期維特根斯坦一反前期對語言的看法,認為前期的符號語言是“一種抽象的語言”,是對我們陌生的語言。“在這種語言裏,我們並沒有感到是在家裏。”邏輯應該研究日常語言,從而提出語詞的意義在於它的用法等重要看法。“美”、“善”在生活中具有多種多樣的用法,二者的差異得以凸顯出來,重新擁有各自獨立的生活和品格。

美學與倫理學分離之後,“與美學相聯係的、最重要的可能是審美反應”。與審美反應、審美判斷相聯係的、最重要的,可能是審美能力或稱審美力。

維特根斯坦認為,所有的時代都問同樣的問題,所有的時代都被“美的”或“美”這樣的問題所束縛,“隻有觀念的問題和美學的問題才能束縛住我。從根本上說,我對許多科學問題的解決不感興趣,而對其他問題不是如此”。維特根斯坦從來不對科學問題感興趣,前期維特根斯坦將之置於邏輯語言之內,是可以言說並且可以清楚地言說的部分。但“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學問題都已得到解答,人生問題依然沒有被觸及”。而人生問題才是更重要的必須解決的問題。後期維特根斯坦猛烈批判科學方法對哲學、美學產生的惡劣影響,雖然他不反對科學,但卻視之為實現人生的手段。

美學問題是一個有關觀念的問題,其之所以成為問題,在於“優美(schOH)這個詞在美學中扮演了一個多麼愚蠢可愛的角色”。維特根斯坦把美學從一個有關觀念的問題、本質的問題帶回到用法上來,帶回到生活中來,使之脫去形而上學的外衣,具有了生活的、實踐的內核。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審美力包括這樣一些因素。第一,審美力在審美活動中不創造新的組織結構,“分娩不是它的事情”,“甚至最精致的審美力也與創造無關”。審美力不對審美對象進行創造,藝術創造屬於藝術家的事情,藝術創造活動在審美活動發生之前已經完成。審美作用於藝術創造的結果。在這種意義上,人們不能把舊風格的形式或內容拿來套在新的審美趣味上,隻能用適合新的審美趣味的方式去說出舊的風格。在新與舊的風格之間,人們的審美力已經發生變化,新的審美力不可對舊的風格加以創造。因此,第二,審美力“隻能對已經形成的組織結構進行調節”。審美力對審美對象的把握建立在後者已然形成的基礎之上。審美判斷具有選擇性,審美力對一個方麵的漠視就是對另一個方麵的專注,甚至在專注某個方麵之際,也分階段性、側重性。維特根斯坦把審美力對審美對象的調節、選擇比作擰螺絲,“審美力能擰鬆或者擰緊螺絲,但它不能製造一種新的機械裝置”。第三,審美力使某個審美對象具有可接受性。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彼此作用,在主體方麵形成審美反應,審美主體帶著審美反應重新麵對審美對象,主體與對象之間不斷調整、適切,使對象成為主體接受的事物,主體對審美對象的理解、感受、體驗不是一次完成的。審美判斷基於審美感受、審美體驗,並對之進行提煉、積澱,鑄就主體的審美力。“審美力是感受性的提煉。不過,感受性並不能產生任何事物,它純然是一種接受。”第四,“審美力……不能被人把握”。人們能看出某人或自己是否具有審美力,審美力體現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體現在具體的審美語言遊戲中。此外,審美力還是發展的,隨文化、語言遊戲、生活、教育等的發展而發展。

審美力在審美活動中起主導作用,但是,審美力不是自然天生的,它的形成與如下因素有關。審美力與不同的語言遊戲相關,不同的人可能擅長不同的審美活動,具有不同的審美力,對音樂耳聾的人或許對繪畫就成為且明者,反之亦然。語言遊戲涉及不同的規則,如果沒有學過規則,人們可能就無從做出審美判斷,審美力也就無從談起。審美力與生活形式相關,一種語言就是一種生活形式,“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審美力在某種語言的環境、某種生活形式中形成,“要想描述欣賞的構成,我們必須描述整個環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審美力與文化相關,一種語言遊戲蘊涵了整個文化。“不管維特根斯坦是不是讚成這種表述方式,他的中心問題看來就是認為不可能有任何認識過程會要求擺脫語言來評判世界。”對審美判斷的描述離不開對整個文化的描述。審美力與教育相關,一個對音韻一無所知的人,根本談不上對詩的理解;更無法對詩做出審美判斷。因此,維特根斯坦稱:“我們把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人與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人區別開來。”“某些人的審美力與受過教育的人的審美力的關係,類似於半瞎的眼睛所獲得的視覺印象與平常的眼睛所獲得的視覺印象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