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早否決失敗的構想
那麼,如何處理那些無法入選的構想呢?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這個構想理應被否決,比如它是不可行的,它與公司的發展方向不適應,它無法證明保留它的價值或是被其他更有前景的構想打敗等,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我們更普遍看到的是對構想的堅持。通過企業的群策群力機製我們知道誰掌握權力,也知道誰能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資源。一個項目持續得到支持隻是因為它已經是那些掌握權力的人所喜歡的項目。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了。
持續資助那些不值得資助的構想會損害那些正在經曆從構想的產生到實施過程的人們的利益。如果構想得到支持不是基於其價值,特別是在篩選流程中,人們會問自己,“這有意義嗎?”這就是整個“提出構想-篩選-孵化-實施”的流程必須客觀公正的原因。
構想被否決不僅僅是告訴人們篩選流程是公開、公平、公正的。實際上它可以幫助企業更容易實現利潤增長。理由有3個。
(1)它能騰出資源。將投入到那些注定失敗的項目上的資金騰出,用於更有前景的項目。而將那些參與被否決的項目人員轉向負責更富有成效的項目。
(2)它讓人們從更開闊的視角來考慮問題。通常,當一個公司在兩種發展道路中二選一時,會讓員工兩條路徑都先同步進行,直到兩條路徑的優劣性都清晰地呈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A忽視B是人之常情,即使他們私底下認為B可能才是應該選擇的路徑。一旦公司決定A不是正確答案,大家才能客觀地看待B。
(3)它能完善評判標準。很顯然,選擇硬幣的任何一麵都可能出錯。一些本該被否決的項目卻被實施,反之亦然。通過長期持續的評估,可以評判標準更加清晰,及時改正錯誤。
你否決那些沒有通過篩選的構想並將資源配置到其他項目的流程是怎樣的?霍尼韋爾集團的鮑勃·約翰遜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是不留情麵的。
並不是隻有新的構想會因為沒有通過篩選而被否決,對於沒有縮減資金的新提案,鮑勃·約翰遜也會使用前麵提到的三項測試,對正在進行的項目不斷檢驗(是否匹配;是否擅長;是否盈利)。正在進行的項目中最差的那個項目將會被取消,可以騰出更多的資金,將資源和人力用在更有前景的構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