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幾天過後,陳建先生通過女記者,以郵件形式發過來七張照片,全部是頭部特寫,多為黑白照。看了,我非常喜歡,心中滿溢著感念之情,當即從中選出兩張,準備應用於待出的《充閭文集》。出版社美編同樣予以熱烈讚賞,認為是精美的藝術作品。
在一般人心目中,照相不同於繪畫,似乎容易得多,沒有更高深的藝術可言,隻要取好景,選好角度,“哢嚓”一按,作品就出來了;即便是認識到其中有藝術技巧可循,也隻是著眼於技術裝備,諸如高價購置電子閃光裝置、高速自動聚焦鏡頭、新型感光材料等等。看得出來,這方麵的認識誤區還真是不小。
“隔行如隔山”,我不是行家裏手,說不清楚更深的道理。隻是年輕時從事新聞工作,我曾多次會同攝影記者聯袂外出采訪,隨時聽到一些關於攝影藝術的講解。這次,結合照片欣賞,使沉積於頭腦中的一些藝術知識活了起來。我總覺得,拍攝這類特寫型的以表現被攝者的具體形貌和精神狀態為主的人像攝影,絕非易事。起碼要講究形神兼備吧?一幅成功作品,應該是神情、姿態、構圖、照明、曝光、製作等眾多因素的合理組合,諸如角度的選擇、光線的運用、神態的掌握、質感的表現等等,要求都非常嚴格,單是攝製過程中光線一項,就有光源位置、光線強度、柔光與硬光的取舍以及側光、背光、陰影的應用,十分繁雜。
我聽老一輩的攝影藝術家講過,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光是攝影的命脈與靈魂。光線在攝影中負載著被攝物體的形態、色彩、質感、意境等種種信息。同寫文章一樣,攝影也需要構思,表現為光質、光效、光色的掌握與運籌。這種構思,始於創作意念的萌動;繼之是形象的醞釀與攝取;最後是進行具體的藝術處理。構思的過程,就是妥善地發揮光的效應,摸透光的變化特征與規律的過程,一是強調簡潔;二是重視動感。
具體聯係到陳建先生的攝影作品,我注意到,他很喜歡運用自然光線,把拍攝對象的神情、心態,通過黑、白、灰三色托映出來。在實際構思中,與光線同時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有色調、線條、角度,它們通稱“攝影語言”。陳建正是靠著對“攝影語言”的掌控,來提煉、強化視覺的衝擊力與藝術形象的表現力。論者對於陳建的攝影作品的藝術造詣,予以高度肯定,許之以“在歲月的沉澱下,變得更加完美,堪稱是攝影藝術的精品。他的光與影的捕捉、虛與實的融合、靜與動的搭配、形與神的協調,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佳境”;“他能在常見中提煉繁彩,在瑣細中凝聚精華,在司空見慣的每一個景物中,達致令人歎為觀止的通融之美”。
作為藝術創作,我覺得,除了技藝、技巧,還有更重要的內在要求。攝影自然也不例外。人像攝影,一向被認為“光影藝術”的典型表現形式,其真髓在於傳神,在於攝取神思、氣質、意象。應該像古籍中所載的九方皋相馬那樣,得其精而忘其粗,遺其貌而取其神。“意足不求顏色似”,重視神理、本質,而不膠著於牝牡驪黃。如同漢代學者王充在《論衡》中所講的:“誌有所存,顧不見泰山;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當一個人專心致誌於某一學問或事業時,他可能連泰山也視而不見,連身邊的事情也無暇顧及。
二
幾天過後,陳建先生通過女記者,以郵件形式發過來七張照片,全部是頭部特寫,多為黑白照。看了,我非常喜歡,心中滿溢著感念之情,當即從中選出兩張,準備應用於待出的《充閭文集》。出版社美編同樣予以熱烈讚賞,認為是精美的藝術作品。
在一般人心目中,照相不同於繪畫,似乎容易得多,沒有更高深的藝術可言,隻要取好景,選好角度,“哢嚓”一按,作品就出來了;即便是認識到其中有藝術技巧可循,也隻是著眼於技術裝備,諸如高價購置電子閃光裝置、高速自動聚焦鏡頭、新型感光材料等等。看得出來,這方麵的認識誤區還真是不小。
“隔行如隔山”,我不是行家裏手,說不清楚更深的道理。隻是年輕時從事新聞工作,我曾多次會同攝影記者聯袂外出采訪,隨時聽到一些關於攝影藝術的講解。這次,結合照片欣賞,使沉積於頭腦中的一些藝術知識活了起來。我總覺得,拍攝這類特寫型的以表現被攝者的具體形貌和精神狀態為主的人像攝影,絕非易事。起碼要講究形神兼備吧?一幅成功作品,應該是神情、姿態、構圖、照明、曝光、製作等眾多因素的合理組合,諸如角度的選擇、光線的運用、神態的掌握、質感的表現等等,要求都非常嚴格,單是攝製過程中光線一項,就有光源位置、光線強度、柔光與硬光的取舍以及側光、背光、陰影的應用,十分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