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闡釋(2 / 2)

隻見李女士站起身來,謙虛而嫻雅地給觀眾們鞠個躬,說:“感謝各位對我的高看。其實,我的名字沒有那麼多的講究。我是河北柏鄉人,在我們老家那裏,女孩小名都帶個‘小’字。我出生之後,奶奶抱起來看看,說:‘長得很素氣,就叫小素子吧!’我奶奶一個大字不識,她哪裏懂得那麼多學問!”

一番話,鬧得全場嘩然,接下來是熱烈的掌聲。而最感難堪的,倒是那幾位“考據家”和“名師”。

此癖非獨今日有,遙遙古步已先行。

陶淵明有一篇文章,叫《與子儼等疏》,子儼是他的長子,下麵還有四個弟弟。疏是一種文體,通常用於訓誡、告諭或者說明情況。錢鍾書先生引述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說明由於被人過度穿鑿、隨意闡解,結果,不僅背離了原意,而且鬧出了笑話。這句話本意是說,他的幾個兒子雖然不是同時出生,但要團結友愛,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何況是同胞骨肉呢!不料,後世的學究們卻穿鑿附會,猜測陶淵明有妻有妾,或者說他的妻子死後又續娶了一房,或者說他有兩個孿生的兒子。這樣將無做有,節外生枝,豈不可笑!

從上述幾則事例中,引出了一個道理:凡事,應該順應自然,不宜穿鑿過度,無限吹求。在人們的心目中,過於簡單的事物,或者一看就懂的事,體現不出來高深的學問;因而習慣於把本來十分簡單的問題特意複雜化,於是,層層追索,步步深挖,最後竟然鬧出了令人哭笑不得的趣聞。

近日,看到刊載於《新華日報》的賈夢雨的一篇文章,其中談到了中小學考試中常見的“過度解讀”問題:

“過度解讀”往往意味著鑽牛角尖,一些考題拚命“臆想”文章背後的微言大義,到了挖地三尺乃至歇斯底裏的地步。比如說,一個考題中,作者寫自己“抓耳撓腮”,題目要求學生“寫出作者當時的五個心理活動”。還有一道考題開篇引述了一句詩:“花開的聲音”,要求學生指出其中“常識性錯誤在哪裏”。翻開現在的各類中小學語文試題,這樣的考題層出不窮。一位學生家長說,他上小學的孩子,經常拿這些考題向自己請教,讓自己很“無助”,很“無語”。其實,這些微言大義,往往帶有出題者自己的局限、偏見乃至錯誤,不但與作者無關,更與文本無關,尤其是一些文學性表達,完全變成“分數點”後,人文意境和審美意義已被忽略了。很顯然,“過度解讀”割裂了文章意蘊,傷害了文化審美;牽強附會的解讀,沒有把學生的思想和審美引向深入,反而讓學生陷入了機械化與枯燥化之中,文字與語言的美感消失了,在為難學生的同時,也讓語文教學走向了歧途。

過度解讀、過度索解、過度闡釋,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思維習慣。一次,老師給學生出題:“一個人麵向東,一個人麵向西,他們中間至少要放幾麵鏡子才能相互看到對方的臉?”學生聽了,認真進行思考,又反複演練、測算。於是,有的學生答說:兩麵;有的答說,至少要四麵。最後,老師亮出了答案:根本用不著鏡子,一麵也不需要。是呀,兩個人,一人向東,一人向西,不正好是麵對麵嗎?還用什麼鏡子!學生說,沒想到,老師會出這麼簡單的題。

走筆至此,我又想起了過去的一則趣聞:一九四五年,著名漫畫家廖冰兄的漫畫《貓國春秋》在重慶展出,郭沫若先生應邀參加首展剪彩儀式。郭沫若問廖冰兄:“你的名字為什麼取得這麼古怪,要自稱為兄呢?”版畫家王琦代為解釋:“他有個妹妹名字叫冰,兄妹二人相依為命,所以他就取名為冰兄。”郭沫若聽了哈哈大笑,說:“噢,我明白了,鬱達夫的妻子一定叫鬱達;邵力子的父親一定叫邵力。”引得在座賓客捧腹大笑。

其實,鬱達夫也好,邵力子也好,郭沫若都是十分熟悉的,他不會不知道他們的親情、家世。他這樣說,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凡事都有個“度”,度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範圍的最高與最低界限。生活常識也好,生存智慧也好,無不告訴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掌握適度的原則,也就是把握好分寸。辛棄疾詞中“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一語,有深意存焉。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