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明白你所說的主流化語言體係的含義。我想,你可能意指在當下這個時代,喧囂、浮躁、飛速奔跑,我的這種小說敘事很容易在眾聲喧嘩中淹沒。我理解這種擔憂。可是,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更在意自己的內心,我更願意,用我自己的語言說出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而且,我在語言上是有潔癖的。我得首先令自己愉悅。至於小眾化,我想,文學本應該是小眾的。這由它自身的精神品性所決定。
問:有評論家說你是荷花澱派傳人,我所理解的“荷花澱派”有它的優美淡雅與平易近人,有它對民俗民風描寫的獨到之處,但也有它自身“套路化、拖著一條光明尾巴”之類的弊病。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答:荷花澱派其實是出版社出書時給我的“加冕”,大約也不完全是一種營銷策略,因為此前確實也有評論有過類似描述。《陌上》出版以後,在訪談中被很多次問到這個問題,也有朋友私下裏跟我探討。我想之所以有這種聯想,可能是因為我也是河北人,在地域色彩上有關聯,文字裏大約也有一些意思在。茅盾評價孫犁說,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以談笑的姿態談論風雲變幻的。賈平凹說,讀孫犁的文章,如讀《石門銘》的書帖,其一筆一畫,令人舒服,也能想見到書家書時的自在,是沒有任何疾病的自在。好文章在於,你不覺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孫犁那裏難尋著技巧,也無法看到才華橫溢處。我覺得這都是十分中肯的見解。我倒沒有覺出你所說的那些毛病。孫犁先生是赫赫有名的大家,他晚年的散文更是通透自在,有大氣象。其實這樣的稱呼豈是我輩能當得起的?
問:你來自於鄉村,回望鄉村,書寫鄉村。現代中國鄉村正經曆著一種嚴峻挑戰,舊有的鄉村倫理和文化開始崩塌和瓦解。在你的眼光觀照下,現在的鄉村正經曆著什麼?將去向何方?
答:中國鄉村正在經曆著一場劇烈的變化。一些東西正在悄悄瓦解和崩毀,一些東西正在艱難地重建和確立。整個當代中國,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處於一種新舊更迭時期,既有破也有立。中國鄉村秩序恰恰在這種破和立的更替中呈現出一種複雜豐富的社會圖景。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使得中國鄉村在這種劇變中顯得動蕩不安,就像《陌上》裏所說的,風沙撲麵,人心驚惶。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和遷移。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審視,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和質詢,都呈現出新的不同以往的角度和質素。這就是當下的鄉土中國,是新的中國經驗、新的鄉村經驗。中國鄉村將去往何方,我一時也說不好。但有一點,自唐宋傳下來的中國,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血脈和精髓,更多更完整地保留在中國鄉村,保留在鄉土中國的日常生活裏。有這樣一種堅硬的龐大的存在,我想,中國鄉村的未來應該是可期的。正像我在《陌上》尾聲裏說的,年深日久。一些東西變了,一些東西沒有變。或許,是永不再變的了吧。
我不太明白你所說的主流化語言體係的含義。我想,你可能意指在當下這個時代,喧囂、浮躁、飛速奔跑,我的這種小說敘事很容易在眾聲喧嘩中淹沒。我理解這種擔憂。可是,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更在意自己的內心,我更願意,用我自己的語言說出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而且,我在語言上是有潔癖的。我得首先令自己愉悅。至於小眾化,我想,文學本應該是小眾的。這由它自身的精神品性所決定。
問:有評論家說你是荷花澱派傳人,我所理解的“荷花澱派”有它的優美淡雅與平易近人,有它對民俗民風描寫的獨到之處,但也有它自身“套路化、拖著一條光明尾巴”之類的弊病。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答:荷花澱派其實是出版社出書時給我的“加冕”,大約也不完全是一種營銷策略,因為此前確實也有評論有過類似描述。《陌上》出版以後,在訪談中被很多次問到這個問題,也有朋友私下裏跟我探討。我想之所以有這種聯想,可能是因為我也是河北人,在地域色彩上有關聯,文字裏大約也有一些意思在。茅盾評價孫犁說,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以談笑的姿態談論風雲變幻的。賈平凹說,讀孫犁的文章,如讀《石門銘》的書帖,其一筆一畫,令人舒服,也能想見到書家書時的自在,是沒有任何疾病的自在。好文章在於,你不覺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孫犁那裏難尋著技巧,也無法看到才華橫溢處。我覺得這都是十分中肯的見解。我倒沒有覺出你所說的那些毛病。孫犁先生是赫赫有名的大家,他晚年的散文更是通透自在,有大氣象。其實這樣的稱呼豈是我輩能當得起的?
問:你來自於鄉村,回望鄉村,書寫鄉村。現代中國鄉村正經曆著一種嚴峻挑戰,舊有的鄉村倫理和文化開始崩塌和瓦解。在你的眼光觀照下,現在的鄉村正經曆著什麼?將去向何方?
答:中國鄉村正在經曆著一場劇烈的變化。一些東西正在悄悄瓦解和崩毀,一些東西正在艱難地重建和確立。整個當代中國,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處於一種新舊更迭時期,既有破也有立。中國鄉村秩序恰恰在這種破和立的更替中呈現出一種複雜豐富的社會圖景。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使得中國鄉村在這種劇變中顯得動蕩不安,就像《陌上》裏所說的,風沙撲麵,人心驚惶。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和遷移。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審視,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和質詢,都呈現出新的不同以往的角度和質素。這就是當下的鄉土中國,是新的中國經驗、新的鄉村經驗。中國鄉村將去往何方,我一時也說不好。但有一點,自唐宋傳下來的中國,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血脈和精髓,更多更完整地保留在中國鄉村,保留在鄉土中國的日常生活裏。有這樣一種堅硬的龐大的存在,我想,中國鄉村的未來應該是可期的。正像我在《陌上》尾聲裏說的,年深日久。一些東西變了,一些東西沒有變。或許,是永不再變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