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2 / 2)

《我該如何給學生講於歡?》在我的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推出後,閱讀量達三百萬。此文在引起廣泛點讚的同時,也引起不少爭議。有朋友轉給我一篇批評我的文章,題目是《不能繼續宣揚“以暴製暴”的曆史邏輯》,作者是陝西師大附中的楊林柯老師。在這篇文章中,他寫道:“李鎮西先生認為於歡不僅殺人無罪,而且應該成為英雄,他捍衛的是孝道,保護的是母親,麵對這種羞辱母親尊嚴的惡劣行為,揮刀指向那些惡人沒有什麼罪過,恰恰是值得表彰的英雄行為。但這個邏輯依然是‘水滸化’的了,沒有走出‘以暴製暴’的惡性循環。用這樣的曆史邏輯思考現實問題,指導普通教師對學生言說‘辱母殺人案’,我認為是危險的。”他還對我“自詡‘法盲’”感到憂慮。

楊老師我不認識,不過“楊林柯”這個名字我眼熟,時不時讀到他富有見地的文字,但這篇文章我實在難以苟同。也許是站的角度不同,也許是他沒細讀我的文章,總之,他說我在宣揚“以暴製暴”是嚴重誤解了我。不過我能理解他的思路,其實他的憂慮也是我在教育中所盡量避免的,而且楊老師行文嚴肅卻態度溫和,文風很正,字裏行間洋溢著君子風範。於是我主動把他的文章轉發到我的微信朋友圈裏以讓更多人看到。我的按語是:“我雖然不同意本文觀點,但我看作者態度是嚴肅的,沒有惡意。我歡迎不同觀點。隻是有一點,我沒有自詡‘法盲’,我已經被刪的那篇文章中有一句‘恕我“法盲”……’,特意加了引號,是有特定含義的。其他不解釋了,任人評說吧!”我還在他的文章後麵留言,感謝他的直言,並解釋:“我這幾天特別忙,沒有時間寫應對的文章了。有機會再向您請教,好嗎?問好!”他很快作出回應:“我沒見過李老師,但讀過您許多文章,也很受教,許多文章觀點我是讚同的,理性、客觀、溫和,顯示出長者風度,引導基層教師進步。但這一篇我與您觀點不同,不是有意求異,而是發自內心地擔心,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理性清明的公民。文中有些引述不當,是因為寫這篇文章時已經看不到李老師的文章了,如記憶或理解錯誤,也請李老師多包涵,畢竟,人和人之間信息不對稱是永恒存在的事實,誤解也是世界的真實。問好!”其實,我估計在這個問題上我倆最終都沒說服對方——至少他沒說服我,但這不妨礙我們尊重對方。我想,求同存異固然好,有時候不求同隻存異也無妨。對我來說,這一“碰撞”的收獲是,我和楊林柯老師成了好朋友。現在我們每天都在微信上見麵。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說話很直率,包括我的文字,但我對向我提出不同觀點的人向來尊重。如果對方說得對,我就接受,並致以謝意——哪怕對方語言不那麼中聽。舉一個例子,曾有一位特級教師說我在文中自稱“公共符號”不妥,我當即公開承認我說錯了,並向他表示感謝。如果對方是對我觀點的誤解,我就當作是對自己的提醒,以後避免那種錯誤的觀點,我同樣表示感謝;如果對方確實不懷好意,陰陽怪氣,諷刺挖苦,那我不理他就算了。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哪有精力和他吵架?套用一句網絡用語:“理他算輸!”我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和他一樣的人格境界。

曾經有一句話被當作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廣為流傳,後來有學者考證出這話並非伏爾泰所說,而是《伏爾泰之友》的作者霍爾說的,但這句話本身是不錯的:“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我想,這就是君子風度,也是學者的氣度。真希望思想爭鳴能夠成為君子之交的標誌,不同觀點的碰撞能夠成為真正好朋友之間的交往常態。我願意從自己做起。

李鎮西

2017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