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2)

拙文《請稱校長為“老師”》提出一個觀點:校園平等,從稱呼做起。因此我建議(在我的學校也的確是這樣做的)無論校長還是主任,一律稱“老師”。文章發表後,重慶一位叫楊德發的老師立即撰文和我商榷,他問:“現在有多少老師敢叫校長為‘老師’?”又說,現在不少校長根本就沒上課,已經不是“老師”了,憑什麼還要被稱作“老師”?於是我又寫了《民主校長,請從小事做起》,予以真誠嚴肅的回應。這麼一來二去,我們越“吵”越親熱,各自的思想也越來越豐富、全麵而完整——本來我倆就是從不同的側麵談同一個問題的。再後來,2016年8月,我去重慶講學,楊老師特意來聽我的講座,結束後又陪我吃飯,席間我倆暢談甚歡。有一個細節讓我感動:正是重慶“火爐”的季節,可楊老師為了表示對我的尊重,特意西裝革履,盡管汗流不止,他卻依然保持君子風度。

《最好的學校要招最好的學生?》在《中國教育報》發表後,反響強烈。讚成者如著名學者石中英先生說我提了一個“李鎮西之問”;反對者則譏諷“李鎮西太扯了”。不久,《中國教育報》發表《假如最“好”學校招最“差”學生》一文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我商榷,作者為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姚躍林。說實話,我當時感覺姚校長和我說的“對不上號”,所以沒回應,但我對姚校長行文的嚴肅認真心升敬意。幾個月後,我讀了姚校長的另一篇文章《給班主任減負比加薪更現實》,談的是校長如何減輕班主任的無效勞動。當時我很感動,感到這是一位有人情味的校長。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回應,對他的文章表示認同和讚許。再後來,我偶然讀到姚校長的大作《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被他富有溫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深深打動,忍不住寫了一篇書評《“人要生活在‘人’當中”》,發表在《中國教育報》,而當時我和姚躍林校長還素不相識,但因為“商榷”,我倆後來在微信上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該如何給學生講於歡?》在我的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推出後,閱讀量達三百萬。此文在引起廣泛點讚的同時,也引起不少爭議。有朋友轉給我一篇批評我的文章,題目是《不能繼續宣揚“以暴製暴”的曆史邏輯》,作者是陝西師大附中的楊林柯老師。在這篇文章中,他寫道:“李鎮西先生認為於歡不僅殺人無罪,而且應該成為英雄,他捍衛的是孝道,保護的是母親,麵對這種羞辱母親尊嚴的惡劣行為,揮刀指向那些惡人沒有什麼罪過,恰恰是值得表彰的英雄行為。但這個邏輯依然是‘水滸化’的了,沒有走出‘以暴製暴’的惡性循環。用這樣的曆史邏輯思考現實問題,指導普通教師對學生言說‘辱母殺人案’,我認為是危險的。”他還對我“自詡‘法盲’”感到憂慮。

拙文《請稱校長為“老師”》提出一個觀點:校園平等,從稱呼做起。因此我建議(在我的學校也的確是這樣做的)無論校長還是主任,一律稱“老師”。文章發表後,重慶一位叫楊德發的老師立即撰文和我商榷,他問:“現在有多少老師敢叫校長為‘老師’?”又說,現在不少校長根本就沒上課,已經不是“老師”了,憑什麼還要被稱作“老師”?於是我又寫了《民主校長,請從小事做起》,予以真誠嚴肅的回應。這麼一來二去,我們越“吵”越親熱,各自的思想也越來越豐富、全麵而完整——本來我倆就是從不同的側麵談同一個問題的。再後來,2016年8月,我去重慶講學,楊老師特意來聽我的講座,結束後又陪我吃飯,席間我倆暢談甚歡。有一個細節讓我感動:正是重慶“火爐”的季節,可楊老師為了表示對我的尊重,特意西裝革履,盡管汗流不止,他卻依然保持君子風度。

《最好的學校要招最好的學生?》在《中國教育報》發表後,反響強烈。讚成者如著名學者石中英先生說我提了一個“李鎮西之問”;反對者則譏諷“李鎮西太扯了”。不久,《中國教育報》發表《假如最“好”學校招最“差”學生》一文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我商榷,作者為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姚躍林。說實話,我當時感覺姚校長和我說的“對不上號”,所以沒回應,但我對姚校長行文的嚴肅認真心升敬意。幾個月後,我讀了姚校長的另一篇文章《給班主任減負比加薪更現實》,談的是校長如何減輕班主任的無效勞動。當時我很感動,感到這是一位有人情味的校長。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回應,對他的文章表示認同和讚許。再後來,我偶然讀到姚校長的大作《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被他富有溫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深深打動,忍不住寫了一篇書評《“人要生活在‘人’當中”》,發表在《中國教育報》,而當時我和姚躍林校長還素不相識,但因為“商榷”,我倆後來在微信上成了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