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與美相遇(2 / 3)

另一篇課文叫《布穀》:

櫻桃紅、楊柳綠,布穀鳥,飛去飛來真忙碌。“布穀布穀布穀布穀”,一聲一聲好像是催促,催促農人去忙碌。布穀布穀快快布穀,春天不布,秋天不熟。

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課文往往用的是非常簡單的句子。

“初夏時,果漸熟。姊妹到園中,采果十數枚。櫻桃紅,梅子青,琵琶黃,楊梅紫;鮮豔可愛。”這篇課文叫《初夏之果》,將四種初夏成熟果子標誌性的顏色呈現出來,使用的就是最簡約的文體,沒有任何裝飾。民國課文最大的特點是非常樸素,在樸素當中呈現價值。

萬物都是人類要去認識的對象,要不斷地借著各種事物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真實樣子,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穩定的價值。當年小學國文教科書第四冊裏的一幅插圖,裏麵有各種各樣的果子。在交通條件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沒辦法認識不同地區的水果,這樣的課文就可以拓展人們對萬物的認識,讓自己的世界超越地域和時間的限製。教育實際上就是要盡可能地把無限的世界帶進我們自身的有限中來。

接下來這篇課文叫《秋天》:“梨黃了、棗紅了,綠豆黑豆全結下角了。”這篇課文開頭寫得好,全是靠顏色來彰顯的。四個顏色黃、紅、綠、黑,那是秋天的標誌,秋天到了,農人忙起來了,一個成熟的季節來臨了。

收獲的季節過去,“天氣冷了 樹葉黃了 一片一片的 從樹上落下來 弟弟跳來跳去的 用手去接著 哥哥用掃帚去掃開”。麵對同樣的落葉,哥哥和弟弟的反應完全不一樣,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落葉的美,更看見不同年齡的人對美的反應。

課文始終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它要給人想象力。葉聖陶和豐子愷先生合作的《月亮船》是一篇經典課文:

我看見一個月亮浮在天空像一個小船,我想我坐到月亮船一定更好玩。我坐在船裏,許多的星,浮在船旁邊,我把又大又亮的星放到一隻盤裏,我想回去送給媽媽,媽媽一定歡喜。

短短的文字裏有科幻、有文學、有人性、有親情,一步步拓寬了孩子的世界。

民國教科書中有一個版本就是商務印書館的《新學製國語教科書》,整個初小階段八冊老在講貓、狗、老鼠、螞蟻之類,很少講到人。你會覺得通篇都在講貓狗怎麼把人性帶進來。課文既有用狗性的貪婪來寫人性的貪婪,也有用雞性的貪婪來寫人性的貪婪,編者考慮孩子的興趣用貓狗來編課文,但也並不是隨意的,往往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傳遞對人性的洞察。

《青蛙擺渡》是美術教科書上的一課,每一隻青蛙都有自己的分工,每一隻青蛙都有各自不同的神態,小孩子可以模仿這樣的畫麵去畫。

民國課本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一個“美”字。一個人從小學一年級第一冊第一課開始,讀著這樣的課文一步一步往前,他的世界就是一個健康的世界,他所建立起來的價值是一種健全的價值。教育給他提供的都是真美善的東西,讓他建構起一整套應對世界、應對社會人生的價值觀。

課堂之美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因為兒童不知道春天來了,所以他會問草為什麼綠了,老師就要給他作出解答,所謂的課堂就是有問有答、有問有對,是一種對話。我們中國人往往把課堂變成了老師單方麵對學生的教導,就失去了教育原本應該呈現的互動狀態。

無論是蘇格拉底還是孔子,他們留下的最精美的東西都是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問對其實就是課堂原始的樣貌。無論到什麼時候,教育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就像這幅畫麵,民國教育的課堂並不是有多麼精彩,民國教師上課相對隨意甚至常常離題。但是過了幾十年,老師正兒八經講述的內容學生可能都已經忘記了,說明那些內容也沒那麼重要,反而記住了老師即興的離題萬裏,而那些故事也成了校史中代代相傳的佳話。

衡量一個好學校、好課堂、好老師的標準是什麼?也可以看有沒有故事。如果有故事,就是一個好學校、好課堂、好老師。課堂要有隨意性和生動性,不要拘泥在課堂原本設計的內容上。因為教育是針對活人的,學生的問題也不是固定的,尤其是聰明的孩子,能提出許多老師想不到的問題。師生之間的問答、互動就能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教育生態。就像豐子愷漫畫中出現的楊柳樹、青草地、小河邊,這就是生態,課堂也應該如此,如同草地上展開的對話。

錢穆先生做了多年的小學老師,他回憶自己有一次給小學生上作文課,布置的作文題目叫《今天的午飯》。當堂把作文收上來,他把一篇佳作抄在了黑板上。他告訴孩子為什麼這一篇寫得好。“今天午飯,吃紅燒豬肉,味道很好,可惜鹹了些。”他跟學生說,說話要有曲折,就像此文最後一句。

陶光先生是南開中學的國文老師,有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一點師”。原因是有一次一個同學寫了一篇作文,開頭第一句是“遠遠的東方,太陽升起來了”,他在點評的時候說在“遠遠的”後麵加一個標點,變成“遠遠的,東方,太陽升起來了”,一個標點可以讓整個句子活起來。陶光會教作文,這樣的點評能給學生帶來無窮益處。

南開中學的孟誌蓀老師有一手絕活,他給學生批作文、考卷從不判甲乙丙丁,都是批某一首詩裏的某一個句子。這樣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一等,而是得去找這個句子,以及它出自哪首詩,這樣就逼著學生有更寬的視野。

師者範也,師不一定高過學生,但是師要提供示範,就是透過老師的性情、個性、情懷去影響學生。學生在老師這裏學到最多的其實不是知識,因為知識永遠學不完,每一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透過他的性情和魅力,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身上的力量和美德,這是在傳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