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與美相遇的過程。地球是圓的,宇宙也是圓的,整個世界是一個圓形思維,真善美不是在一條直線上,而是在一個圓上,美是起點,也是歸宿。所有的學科設計無非包括三個方麵,關於文學藝術的,關於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的,關於自然科學的,所有這些學科也是圍繞真善美三個層麵來設計的。如果說文學藝術是記錄並展開美,哲學是探究善並深入到善的本質,那麼科學就是呈現上帝創造的井然有序。真善美是相通的,它們在一起構成了人類教育要指向的目標。
民國教育之所以充滿魅力,就是因為它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與美相遇。它並不是要讓每一個人成為成功的人,因為成功沒有標準。教育是要成全人,讓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最好、最美的自己。用“美”字來定位教育的目標是比較恰當的,因為美是務虛的,中國人太務實了。教育不應該是功利的,一個人將來是否成為總統、富豪,不是在受教育階段要思考的問題,現在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就要開始思考將來職業的選擇,這是教育的下滑而不是提升。
課文之美
19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初小第一冊第一課,就是一個“人”字。一撇一捺是為人,從這個字開始,一個孩子進入教育之門。人之所以為人,是從家庭開始認識“人”的概念,插圖中就是一家三代人。第二冊出現了這樣一篇課文:“竹幾上 有針 有線 有尺 有剪刀 我母親坐幾前 取針穿線 為我縫衣”。用這樣的短句寫出了《遊子吟》的情感,母子間的情感,呈現的是人性之美。
在另一個版本的民國課本中,小學生進入小學課堂的第一課是“天亮了”,不僅有日出、有雄雞,就是每片樹葉仿佛也活過來了,十分美好。那個時候,中國印製彩色插圖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但那時的課本裏常常有彩頁,讓孩子能在有色彩的課文裏感受美。
1923年出版的《新學製國語教科書》有一篇《什麼時候好?》,講的是一年四季的早晨,讀起來就非常享受——
什麼時候好?春天早晨好。看不厭,聽不了,園裏鮮花樹上鳥。什麼時候好?夏天早晨好。星光淡,月光小,綠柳枝頭鳳嫋嫋。什麼時候好?秋天早晨好。葉半紅,花半老,露像珍珠綴百草。什麼時候好?冬天早晨好。雪在山,冰在沼,滿瓦霜花白皓皓。
民國課本中關於一年四季變化的課文有很多,另一篇的表述方式換了一下:
冬天過,春天到。春天桃花好,燕子飛來喳喳叫。春天過,夏天到。夏天荷花好,大樹底下聽知了。夏天過,秋天到。秋天菊花好,牆邊唧唧蟲聲鬧。秋天過,冬天到。冬天梅花好,紅白分明顏色姣。
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與美相遇的過程。地球是圓的,宇宙也是圓的,整個世界是一個圓形思維,真善美不是在一條直線上,而是在一個圓上,美是起點,也是歸宿。所有的學科設計無非包括三個方麵,關於文學藝術的,關於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的,關於自然科學的,所有這些學科也是圍繞真善美三個層麵來設計的。如果說文學藝術是記錄並展開美,哲學是探究善並深入到善的本質,那麼科學就是呈現上帝創造的井然有序。真善美是相通的,它們在一起構成了人類教育要指向的目標。
民國教育之所以充滿魅力,就是因為它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與美相遇。它並不是要讓每一個人成為成功的人,因為成功沒有標準。教育是要成全人,讓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最好、最美的自己。用“美”字來定位教育的目標是比較恰當的,因為美是務虛的,中國人太務實了。教育不應該是功利的,一個人將來是否成為總統、富豪,不是在受教育階段要思考的問題,現在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就要開始思考將來職業的選擇,這是教育的下滑而不是提升。
課文之美
19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初小第一冊第一課,就是一個“人”字。一撇一捺是為人,從這個字開始,一個孩子進入教育之門。人之所以為人,是從家庭開始認識“人”的概念,插圖中就是一家三代人。第二冊出現了這樣一篇課文:“竹幾上 有針 有線 有尺 有剪刀 我母親坐幾前 取針穿線 為我縫衣”。用這樣的短句寫出了《遊子吟》的情感,母子間的情感,呈現的是人性之美。
在另一個版本的民國課本中,小學生進入小學課堂的第一課是“天亮了”,不僅有日出、有雄雞,就是每片樹葉仿佛也活過來了,十分美好。那個時候,中國印製彩色插圖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但那時的課本裏常常有彩頁,讓孩子能在有色彩的課文裏感受美。
1923年出版的《新學製國語教科書》有一篇《什麼時候好?》,講的是一年四季的早晨,讀起來就非常享受——
什麼時候好?春天早晨好。看不厭,聽不了,園裏鮮花樹上鳥。什麼時候好?夏天早晨好。星光淡,月光小,綠柳枝頭鳳嫋嫋。什麼時候好?秋天早晨好。葉半紅,花半老,露像珍珠綴百草。什麼時候好?冬天早晨好。雪在山,冰在沼,滿瓦霜花白皓皓。
民國課本中關於一年四季變化的課文有很多,另一篇的表述方式換了一下:
冬天過,春天到。春天桃花好,燕子飛來喳喳叫。春天過,夏天到。夏天荷花好,大樹底下聽知了。夏天過,秋天到。秋天菊花好,牆邊唧唧蟲聲鬧。秋天過,冬天到。冬天梅花好,紅白分明顏色姣。
沒有一個季節不是美的。
從自然季節切換到勞作,這篇叫《農夫插秧》:
農夫插秧,插了一行,再插一行。農夫灌水,灌了一回,再灌一回。農夫鋤草,除去野草,好長禾苗。
當中國還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時代,這樣的課文並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對農夫插秧的認識,而是對農業的敬畏。孩子每天讀著這樣的課文成長,建立起對整個人間和社會的健康認識,不斷地把自己的世界伸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