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小時候的村莊,我十歲之前去過。那是長江下遊臨江的一個小漁村。村民們似乎僅用幾艘打魚用的小舢板拚湊聚居在一個蘆葦岸灘上,沒幾幢像樣的泥巴糊的土屋。全村的人彼此都沾親帶故,都互為親戚。空地小得似乎隻能放得下一張夏夜乘涼擱出來的門板。令我終生難忘的是,我正是在那樣一個散發著蘆柴稻米、長江水氣的夏夜裏,在村民們擱起的門板上乘過一次、乘過一夜天涼。先是全體圍坐在門板上吃夜飯,然後到處瘋玩、瞌睡、打盹、醒來,夏夜繁星滿天。地麵黑壓壓的部分,仍舊有年長的男人在斷斷續續用他滿口的鄉音講述隋唐三國故事,我覺得似乎距離地麵兩三米高的位置已經完全是光焰迷離的星空。而村莊深陷在大地漆黑之中。地平線盡頭,是一片浩瀚的長江水麵,當地人稱之為“海洋”,事實上,海洋還在距離這個小漁村大約一百公裏遠的東方。白天,當蘆葦長勢茂盛時,村莊幾乎完全被風中波動起伏的蘆葦葉子淹沒時,這個村子好像是一個爬滿了魚蟹的小人國。一條大河橫貫鄉裏,一直通往北方縱深地帶的如皋、海安縣境。河上通航,有時一艘遠方來的大船體積整個大於一個漁村的麵積。村民們看著大船緩緩駛過,都像做夢一樣;仿佛路邊攤上想吃碗小餛飩墊墊饑的路人,不小心吃著一頓魚翅海參。隨著長江潮水一天二十四小時有規律的漲落,我母親村莊的麵積逐步擴大、伸展,在一定的時間段(漲潮)又奇異地收縮回去。好像一個隨著水位升降的島嶼,一隻漂浮的透明水母,因此,那年夏夜我乘涼用的大門木板,位於全村最中心的安全地帶。所有的村民,無論大人小孩,都自動在天黑下來後團聚在那裏,母親把我搶著放在幹爽鬆木的門板中心,形成眾星拱月似的架勢。那天晚上,我像教眾受洗一般一步邁入了星空的門檻。我幼年心智的頭頂上全是璀璨神秘的星空,流星從四麵八方“窸窸窣窣”劃落,好像附近蘆葦稈子上密密匝匝的螃蟹在爬行。
明末清初,吳江縣有一著名的“吳汾諸葉,葉葉交光”的鄉間“午夢堂”,堂主葉紹袁一家數代,繁衍成聞名江南的吳中望族,坐落在汾湖之濱一個叫做葉家埭的古村落;這村子,外貌上跟江南水鄉眾多的村落沒什麼兩樣,無非是河濱環繞、田疇農桑,可在葉家的世代詩書耕讀之餘,卻出過九名進士,無數舉人秀才。世居閉塞的鄉野,竟以文章學問而名世,累十數代風流蘊藉,其中有:抗倭名臣葉可成,晚明詩人葉紹袁,清初詩人葉燮等;更有《鴛鴦夢》雜劇作者葉小紈和其母親沈宜修的《梅花百首絕句》名揚天下。葉紹袁、沈宜修夫婦膝下四女八子,個個才情了得。四個女兒,均工詩文,旁通曲律,她們的詩歌,家庭唱和之作全被編入《中國曆代才女詩歌鑒賞辭典》及《午夢堂全集》,母親的梅花詩,堪稱“中國一絕”,小女葉小紈被稱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戲曲女作家,南社柳亞子稱其為:“汪洋千頃,煙波一角的汾湖……數百年風雅輩出,風流耀東南……詩樂而不淫、不流,非後世女子所能及。”
我母親小時候的村莊,我十歲之前去過。那是長江下遊臨江的一個小漁村。村民們似乎僅用幾艘打魚用的小舢板拚湊聚居在一個蘆葦岸灘上,沒幾幢像樣的泥巴糊的土屋。全村的人彼此都沾親帶故,都互為親戚。空地小得似乎隻能放得下一張夏夜乘涼擱出來的門板。令我終生難忘的是,我正是在那樣一個散發著蘆柴稻米、長江水氣的夏夜裏,在村民們擱起的門板上乘過一次、乘過一夜天涼。先是全體圍坐在門板上吃夜飯,然後到處瘋玩、瞌睡、打盹、醒來,夏夜繁星滿天。地麵黑壓壓的部分,仍舊有年長的男人在斷斷續續用他滿口的鄉音講述隋唐三國故事,我覺得似乎距離地麵兩三米高的位置已經完全是光焰迷離的星空。而村莊深陷在大地漆黑之中。地平線盡頭,是一片浩瀚的長江水麵,當地人稱之為“海洋”,事實上,海洋還在距離這個小漁村大約一百公裏遠的東方。白天,當蘆葦長勢茂盛時,村莊幾乎完全被風中波動起伏的蘆葦葉子淹沒時,這個村子好像是一個爬滿了魚蟹的小人國。一條大河橫貫鄉裏,一直通往北方縱深地帶的如皋、海安縣境。河上通航,有時一艘遠方來的大船體積整個大於一個漁村的麵積。村民們看著大船緩緩駛過,都像做夢一樣;仿佛路邊攤上想吃碗小餛飩墊墊饑的路人,不小心吃著一頓魚翅海參。隨著長江潮水一天二十四小時有規律的漲落,我母親村莊的麵積逐步擴大、伸展,在一定的時間段(漲潮)又奇異地收縮回去。好像一個隨著水位升降的島嶼,一隻漂浮的透明水母,因此,那年夏夜我乘涼用的大門木板,位於全村最中心的安全地帶。所有的村民,無論大人小孩,都自動在天黑下來後團聚在那裏,母親把我搶著放在幹爽鬆木的門板中心,形成眾星拱月似的架勢。那天晚上,我像教眾受洗一般一步邁入了星空的門檻。我幼年心智的頭頂上全是璀璨神秘的星空,流星從四麵八方“窸窸窣窣”劃落,好像附近蘆葦稈子上密密匝匝的螃蟹在爬行。
明末清初,吳江縣有一著名的“吳汾諸葉,葉葉交光”的鄉間“午夢堂”,堂主葉紹袁一家數代,繁衍成聞名江南的吳中望族,坐落在汾湖之濱一個叫做葉家埭的古村落;這村子,外貌上跟江南水鄉眾多的村落沒什麼兩樣,無非是河濱環繞、田疇農桑,可在葉家的世代詩書耕讀之餘,卻出過九名進士,無數舉人秀才。世居閉塞的鄉野,竟以文章學問而名世,累十數代風流蘊藉,其中有:抗倭名臣葉可成,晚明詩人葉紹袁,清初詩人葉燮等;更有《鴛鴦夢》雜劇作者葉小紈和其母親沈宜修的《梅花百首絕句》名揚天下。葉紹袁、沈宜修夫婦膝下四女八子,個個才情了得。四個女兒,均工詩文,旁通曲律,她們的詩歌,家庭唱和之作全被編入《中國曆代才女詩歌鑒賞辭典》及《午夢堂全集》,母親的梅花詩,堪稱“中國一絕”,小女葉小紈被稱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戲曲女作家,南社柳亞子稱其為:“汪洋千頃,煙波一角的汾湖……數百年風雅輩出,風流耀東南……詩樂而不淫、不流,非後世女子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