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裏來鳳仙開,嚇得田雞跳起來。螢火蟲提燈門前照。壁虎遊牆爬進來。
八月木樨滿院子香,“叫哥哥”夜夜偷婆娘。廊簷蜘蛛偷眼看,結識私情紡織娘。
九月裏來菊花黃,出兵去打仗是螞蟥。背馱蝸牛來出陣,千萬隻螞蟻去朝王。
十月芙蓉吟小春,青花田雞要嫁人。金錢烏龜媒人做,“香煙蟲”脫出臭名氣。
十一月裏水仙開,蛺虱也要來擺擂台。紅頭百腳前頭走,“灰駱駝”後頭打上來。
十二月裏蠟梅黃,跳蚤想要開典當行。壁虱相幫做朝奉,白虱強當一件破衣裳。
——2003年4月,我在七十二歲的女歌手陸瑞英家中,她端坐在院中一張竹矮凳上,慢慢唱給我聽,邊唱邊笑,眼神充滿兒時的稚氣和回憶。此為常熟白茆鄉七十二歲時的陸瑞英版本。
——2013年4月,我偶爾途經常熟,聽說老歌手八十二歲,還健在,還能夠開口唱山歌。可是,整個遼闊的蘇嘉杭長江三角洲地帶,她已經是能夠全本唱出《十二月花草蟲孚》為數不多的寥寥歌者之一。
蘇州平江路,兩側的小巷元曲般跌宕轉折,設許多弄堂名:傳芳巷、東花橋巷、大儒巷、大柳枝巷、懸橋巷、丁香巷……似乎戴望舒《雨巷》就是多年前的一個雨天,在此寫就。白天逛過,評彈小調從河對岸頹舊的木樓窗格中時時飄出,每一個音都在挽留和告別。樓下水流潺潺。青石街麵,雖不及古時闔閭大城,卻也局部存留了水鄉傳說中的風韻,或舊蘇州城水陸並行之格局。
舊時吳江縣城之南吳淞江畔,有一柳塘盛景,其中的“盛”字指當地大姓盛家的後代。
盛家厙:一說明代弘治、正德(1488—1521)年間,處士盛燦花巨資建柳塘別業於此,以後數代繁衍,得地名盛家厙。柳塘盛景,即指柳塘別業。附近有泰安古橋,俗稱新橋,橫跨於盛家厙新橋河上。
有紅橋,亦稱虹橋。橋身鐫有古對聯:“春日幾家還放鴨,秋風何處不思鱸。”
鴨漪亭:以前,盛家厙北側垂虹橋畔有一石亭,名鴨漪亭,相傳為唐代詩人陸龜蒙養鴨處。
1967年的一天夜裏,古垂虹橋突然坍塌,橋身、橋體一半沉落江中;之後數年,落水巨石不知去向。1967年是羊年,是震驚中外的“文革”運動第二年,周作人、廢名、溥儀末代皇帝、曾昭掄、詹安泰等多人死於這一年。或許,江南最長的這座古橋對人間災難有某種離奇的感應?
蘇東坡曾在此橋上置酒。範成大來過。杜牧有詠垂虹橋詩。米芾曾作《垂虹亭詩》,清麗脫俗,為後世人稱讚。範成大的石湖別墅,位於吳江的北麵,距垂虹橋也就十幾公裏,劃船,一個時辰足矣。白石道人薑夔來過,填了兩闋長調:《暗香》《疏影》,並且譜曲,贈予範成大。在石湖別墅作客一個多月,臨別時,又寫《過垂虹》一首:“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一個名字叫“小紅”的鬆江姑娘,作為詩人的紅塵知己,就此留名文學史上。到了清代,卻有另一個詩人,船到垂虹橋下,投江自盡了。他叫蔣春霖,人稱蔣鹿潭。《水雲樓詩詞》作者,江蘇江陰蔣家巷人。
七月裏來鳳仙開,嚇得田雞跳起來。螢火蟲提燈門前照。壁虎遊牆爬進來。
八月木樨滿院子香,“叫哥哥”夜夜偷婆娘。廊簷蜘蛛偷眼看,結識私情紡織娘。
九月裏來菊花黃,出兵去打仗是螞蟥。背馱蝸牛來出陣,千萬隻螞蟻去朝王。
十月芙蓉吟小春,青花田雞要嫁人。金錢烏龜媒人做,“香煙蟲”脫出臭名氣。
十一月裏水仙開,蛺虱也要來擺擂台。紅頭百腳前頭走,“灰駱駝”後頭打上來。
十二月裏蠟梅黃,跳蚤想要開典當行。壁虱相幫做朝奉,白虱強當一件破衣裳。
——2003年4月,我在七十二歲的女歌手陸瑞英家中,她端坐在院中一張竹矮凳上,慢慢唱給我聽,邊唱邊笑,眼神充滿兒時的稚氣和回憶。此為常熟白茆鄉七十二歲時的陸瑞英版本。
——2013年4月,我偶爾途經常熟,聽說老歌手八十二歲,還健在,還能夠開口唱山歌。可是,整個遼闊的蘇嘉杭長江三角洲地帶,她已經是能夠全本唱出《十二月花草蟲孚》為數不多的寥寥歌者之一。
蘇州平江路,兩側的小巷元曲般跌宕轉折,設許多弄堂名:傳芳巷、東花橋巷、大儒巷、大柳枝巷、懸橋巷、丁香巷……似乎戴望舒《雨巷》就是多年前的一個雨天,在此寫就。白天逛過,評彈小調從河對岸頹舊的木樓窗格中時時飄出,每一個音都在挽留和告別。樓下水流潺潺。青石街麵,雖不及古時闔閭大城,卻也局部存留了水鄉傳說中的風韻,或舊蘇州城水陸並行之格局。
舊時吳江縣城之南吳淞江畔,有一柳塘盛景,其中的“盛”字指當地大姓盛家的後代。
盛家厙:一說明代弘治、正德(1488—1521)年間,處士盛燦花巨資建柳塘別業於此,以後數代繁衍,得地名盛家厙。柳塘盛景,即指柳塘別業。附近有泰安古橋,俗稱新橋,橫跨於盛家厙新橋河上。
有紅橋,亦稱虹橋。橋身鐫有古對聯:“春日幾家還放鴨,秋風何處不思鱸。”
鴨漪亭:以前,盛家厙北側垂虹橋畔有一石亭,名鴨漪亭,相傳為唐代詩人陸龜蒙養鴨處。
1967年的一天夜裏,古垂虹橋突然坍塌,橋身、橋體一半沉落江中;之後數年,落水巨石不知去向。1967年是羊年,是震驚中外的“文革”運動第二年,周作人、廢名、溥儀末代皇帝、曾昭掄、詹安泰等多人死於這一年。或許,江南最長的這座古橋對人間災難有某種離奇的感應?
蘇東坡曾在此橋上置酒。範成大來過。杜牧有詠垂虹橋詩。米芾曾作《垂虹亭詩》,清麗脫俗,為後世人稱讚。範成大的石湖別墅,位於吳江的北麵,距垂虹橋也就十幾公裏,劃船,一個時辰足矣。白石道人薑夔來過,填了兩闋長調:《暗香》《疏影》,並且譜曲,贈予範成大。在石湖別墅作客一個多月,臨別時,又寫《過垂虹》一首:“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一個名字叫“小紅”的鬆江姑娘,作為詩人的紅塵知己,就此留名文學史上。到了清代,卻有另一個詩人,船到垂虹橋下,投江自盡了。他叫蔣春霖,人稱蔣鹿潭。《水雲樓詩詞》作者,江蘇江陰蔣家巷人。
垂虹橋在唐宋時是木橋,六十四孔一百三十丈。元朝時築成八十五洞石橋。明清時重建過,現存的遺址前身是同治年間修複的三百一十七米,五十三孔石橋,又名長橋。長橋如天上垂落的一道彩虹。橋下流經的水,叫吳淞江,也叫吳江。太湖水從吳家港起,流過垂虹橋,至瓜涇口流入吳淞江。古名笠津、鬆陵江、鬆江。上海著名的蘇州河,在外白渡橋會合黃浦江入海,吳江是這條江的名字,一頭是太湖,一頭是大海;一頭挑著垂虹橋,一頭挑起十裏洋場的外白渡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