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 / 3)

水稻田裏有一頭牛,幾隻小白鷺不遠不近地前後簇擁。我們傍晚經過時不由得停車:一幅墨跡未幹的鄉村圖,好像有誰畫好了,張貼在了蕭條的古廟案頭。翠綠秧田,灰白水光,老黃牛和潔白的鷺鳥,背後是極其鬱蔥、色澤更加深沉的起伏山巒。暮靄深處仿佛有一支洞簫在悠悠吹響,在把無常和不祥吹響。啊,萬古愁。萬古愁!

一個叫石郎的村落,正好對應貴州山裏的“纏溪”。

清晨,雨中的青山有春蠶吐絲聲。

青陽境內一古橋:南流橋。中午,我們在橋上呆了半小時,青石的橋麵上晾曬著附近鄉民們預備過冬的青菜蘿卜粉絲;寒風瑟瑟。不遠處是屈原最後的流放地:陵陽東山,山不高,和所有南方習見的丘陵一樣普通。唯一不同的是這座山腳下曾居留過一名古代詩人,於是,周圍的天地瞬間平添了幾份枯瑟蕭寒……

永康西津橋(古廊橋)。古時城外的耕牛傍晚從田地歸,沿途都不拉屎,一定走到橋頭過百米廊橋時拉。天天如此,且走到橋麵木板朽爛有洞處。牛糞,正好自橋洞中瀉落江中(永康江),江裏麵鯉魚喜食牛糞。

浙江嘉善縣洪溪鄉塘東村方家浜,和下甸廟鄉窯岸村東濱兩地,為長篇吳歌《五姑娘》作品誕生地。前者是傳唱《五姑娘》的女歌手陸阿妹的娘家;後者為另一名演唱《五姑娘》的男歌手徐阿天的出生地。1987年12月,陸阿妹在自己娘家村子上,以八十歲高齡重溫少女時學來的這首長篇吳歌,用優美甜糯的嗓子把深藏心間的這一珍寶和盤托出,一時驚動了在場整理吳歌的各地來的專家、學者、音樂界人士。三千五百行的長篇歌句,一字不漏。陸阿妹本人一輩子目不識丁,現場開唱那天,也早已耳聾牙缺。是什麼力量能夠讓一輩子種田的八十歲老婦,記得住整整三千五百行齊整的歌詞?

二十年前,人們乘船過汾湖,仍可直達陸阿妹老家三白蕩邊的方家浜。湖綠色的浜水一路漾起靜靜的漣漪,在村中打了個S形大灣,隻見兩岸楊柳成蔭,遠近村落,掩映在綠樹濃蔭深處。村上猶有昔日船房、牛樓和大戶人家的花園石凳遺址。《五姑娘》歌,很有可能,最早出自十九世紀中葉,清道光、鹹豐年間的“歌王”楊其昌(1821—1861)之口,經陸阿妹的父親孫華堂傳給聰明的女兒,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曆史。

牛樓:樓下欄牛、養牛,樓上住牛郎。據說如今四川、西藏、青海、甘肅一帶高原,多有這種樣式的建築和民居。我到藏族人生活的地區旅行,也多次見識過一樓欄牛、養豬,二樓住人的木樓、磚樓和竹樓。這種式樣的農舍,最初為江浙一帶農民發明,由江南傳承而出。

方家浜,楊家牆門舊址,仍有空關著的舊牛樓遺存。

蘆墟古鎮,在汾湖北岸,江、浙、滬三地交界。走出二三裏便進入青浦;隔湖相望就是浙江嘉善,有兩棵挺立在湖畔的古銀杏樹,傳說,這樹是長篇吳歌《五姑娘》中的美女“五姑娘”化身而成。

陸阿妹五歲時,跟父親學唱山歌,第一首山歌名字叫《三十六隻栲栲》,是一首記數山歌,邊算數邊唱:“一隻栲栲七十二根柳條繩,七十二根柳條繩有三塊竹片爿來相襯……”幾個一起學唱的小女孩全算不出來,唱不周全,隻有五歲的陸阿妹當場算清,唱清爽。父親於是決心把肚子裏的山歌全教會她。

舊《汾湖誌》上記載:長工、挑夫、更夫、瓜農、小販、賣柴的一樣,人人都能出口成章唱山歌,俗稱“柴才子”。

1903年,滬寧鐵路開工,各鄉藝人來到當時聞名的工地,晚上替築路工人演唱,慢慢發展成三五人同場演唱,稱為“小同場”,山歌唱成了當時盛極一時的“灘簧”。灘簧,再一度而為若幹年後的錫劇。

兩年後,1905年,滬寧鐵路建成通車,無錫羊尖嚴家橋舍上村的歌手袁仁儀,因縣鄉禁演,毆打鄉董,隻身離鄉,連夜躲進上海灘,從街頭賣唱(行話稱跑筒子)到登上茶樓演唱,收徒組班,之後數年,脫胎自傳統吳歌的“灘簧”戲班子問世。

1917年,上海遊藝中心“大世界”的老板黃楚九街頭偶遇袁仁儀,兩人相識於多年前黃楚九落魄鄉裏叫賣草藥的經曆;這樣,袁仁儀得以登“大世界舞台”演唱,一時飲譽滬上申江。

1923年,蘆墟鎮上,以南社領袖柳亞子為首的文人舉辦山歌會,陸阿妹當年十九歲,她一挽袖子登台一唱,滿座皆驚,一夜之間,方圓百裏,蘇州無錫杭州,都曉得那裏有個厲害的山歌阿妹。

1950年,鎮上舉辦山歌會。她父親的師弟,當地有名的山歌“頭頭”對阿妹講:“我唱山歌比勿過你了。”因為阿妹不僅會唱許多小山歌、響山歌、急急歌、情歌、落秧歌、帶頭山歌、哭喪調……也不僅僅能唱好幾本長篇山歌,唱得好聽,更主要的是,成年以後,她學會了現場自己編歌,即興演唱,邊唱邊想出下一句來,嗓音變化無窮,曲調絢麗多彩。

昔日,江南水鄉少有公路,班船、漁船是鄉鎮間主要的交通工具,老百姓出門坐船,清晨船一開動,兩排乘客麵對麵閑坐,就有人亮嗓子唱山歌,眾人一起賽歌,一直唱到船停下,唱到鄉鎮上、城裏。有時逢到好玩的船老大,愛聽山歌湊熱鬧,於是兩隻班船互相約好了時間,用纜繩係牢,屆時並排開出,兩邊船窗全打開,兩隻船上各選出一名“山歌頭”,一路對歌,緩緩言歡。唱到興致高時,引得沿岸村上的鄉民跟著班船一路追一路聽。白天沒對完沒唱周全的,趕夜航船,回去繼續對唱。故大運河一進常州無錫界,兩岸騎在牛背上的放牛娃,都會隔岸對歌。山歌,鄉裏四五歲孩童到八十歲老人,人人都會哼上幾首。宋代以後,江湖上有“舟泊梁溪莫拍曲,船過無錫莫唱歌”之說。而鄉裏著名的山歌手,每人都各自有叫得響亮的綽號,例如:山歌知了。叫啯啯。紡織郎。山歌王。山歌老虎。山歌公公。山歌精精。等等。

六朝《陳書》雲:“謳歌所往,……自求於泰伯者矣。”宋人朱淑貞作詩:“源自龍山千裏碧,花開梅裏萬家紅。最喜夜來簫鼓寂,吳歌遙唱月明中。”元代趙孟是湖州人,曾作《夜泊》,稱讚當時無錫梅村的船歌和吳歌好聽:“平墟境裏尋吳事,梅村河邊載酒船。曉來莫遣催歸棹,愛聽吳歌處處傳。”詩中三處地名分別是無錫(梅村),平望(蘇州),蘆墟(吳江)。到了明代,詩人徐樹丕說:“……寶卷、戲曲,大多從吳歌來,四方歌者皆宗吳門也。”清秦金的《遊鴻山》詩:“梁鴻山下放歸舟,細雨微風晚不收。……一曲吳歌驚夢覺,起看河水帶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