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我有幸生在1962年,見過很多古村落。尤其難忘的是父母老家靖江,和江陰一江之隔的古邑,舊時稱“馬馱沙”。說的是其境內形狀,仿佛江邊佇立的一匹馬身上馱了一捧沙。

馬馱沙古老的樣子,我沒見過。從小到大,隻是黃田港上兩層高的小火輪船,往江中心一開,馬達聲“突突”,十分鍾,有時十五分鍾,就到了江麵三公裏樣子寬的靖江八圩。小的時候,“八圩”這一地名對我而言就像“倫敦”,就像“巴黎”,不是說它熱鬧繁華,而是指熟悉親切。有時半年裏會隨父母過江四五趟次。

八圩,一黃土、黃沙墩岸,上得岸來,一望平疇,阡陌縱橫。燕子啁啾,岸泥溫潤。春天油菜花直達天際,柳蔭含煙。夏天麥浪滾滾,鄉音純樸。秋天風吹長空,雁叫聲聲。冬天寒鴉枯樹,霜白風清。猶記得少年時的早晨、上午、正午、下午、傍晚和夜裏。八圩港始終燈火通明,錨鏈聲“軋軋”。乘客在船艙裏稱兄道弟,熱絡非凡。所載貨物雞鴨豬羊為多,唯獨不見後來滿世界所謂寵物的狗,連鄉下雜草狗也不多,因為“文革”年代,人們根本無心思去用眼光正視一隻閑狗。趕著羊冬天過江的倒見過。有時待宰殺的羊羔被綁在腳踏車坐凳後麵,準備送到某地屠宰場,或飯店去過秤。豬在縣城不多見,但也有過性格過分活潑的偷跑到城裏街路上的。雞和鴨最多,因為城裏人家也養,北門、小橋頭、浮橋頭、大弄口、後街……都靠著閘橋河,1976年政策更動之後,縣城人家幾乎每家每戶都養幾隻雞和鴨,貼補家用。1945年後,1980年,城鎮衛生起見,又有了不準城裏人家隨便養家畜的新規定,尤其在1978年夏天的“二號病”傳染之後。但無論江左的城裏人家怎麼放養,都養不過對岸靖江村子裏的雞鴨,土質、天地都不一樣。人家是五十公裏岸線的大片蘆葦灘,幾十上百條小河四處環繞,完全是雞鴨豬羊的天然養殖場。因此江左人家習慣了對岸的靖江人一年四季輸送更加壯肥的家畜和雞鴨禽蛋過江來。有段時間,一班輪船到岸,船上蜂擁而至者,全是出售禽蛋大包小包的靖江人,甚至,裏麵還有一兩個我家父親輩的親戚……他們一年的副業,盡靠這一樁蛋類生意摳出來。你想想吧:從小到大,我吃掉多少批量蛋類。我吃的又是怎樣的土雞、鴨蛋!江鮮不說,大米不說,靖江的芋頭不說,光這雞鴨一項,我也算是趕上了一個離奇的年代。人人知道,1980年,沿街叫賣“雞蛋鴨蛋”之聲,幾乎成了“靖江”一地方的諧音。我們江陰人不說“靖江”,說“雞蛋鴨蛋”,彼此竟也能聽懂,全江陰人,不,整個蘇南,全在吃靖江人、江北人出售的質量上乘的禽蛋,在那個交通、物資不流通的年代!

我有幸生在1962年,見過很多古村落。尤其難忘的是父母老家靖江,和江陰一江之隔的古邑,舊時稱“馬馱沙”。說的是其境內形狀,仿佛江邊佇立的一匹馬身上馱了一捧沙。

馬馱沙古老的樣子,我沒見過。從小到大,隻是黃田港上兩層高的小火輪船,往江中心一開,馬達聲“突突”,十分鍾,有時十五分鍾,就到了江麵三公裏樣子寬的靖江八圩。小的時候,“八圩”這一地名對我而言就像“倫敦”,就像“巴黎”,不是說它熱鬧繁華,而是指熟悉親切。有時半年裏會隨父母過江四五趟次。

八圩,一黃土、黃沙墩岸,上得岸來,一望平疇,阡陌縱橫。燕子啁啾,岸泥溫潤。春天油菜花直達天際,柳蔭含煙。夏天麥浪滾滾,鄉音純樸。秋天風吹長空,雁叫聲聲。冬天寒鴉枯樹,霜白風清。猶記得少年時的早晨、上午、正午、下午、傍晚和夜裏。八圩港始終燈火通明,錨鏈聲“軋軋”。乘客在船艙裏稱兄道弟,熱絡非凡。所載貨物雞鴨豬羊為多,唯獨不見後來滿世界所謂寵物的狗,連鄉下雜草狗也不多,因為“文革”年代,人們根本無心思去用眼光正視一隻閑狗。趕著羊冬天過江的倒見過。有時待宰殺的羊羔被綁在腳踏車坐凳後麵,準備送到某地屠宰場,或飯店去過秤。豬在縣城不多見,但也有過性格過分活潑的偷跑到城裏街路上的。雞和鴨最多,因為城裏人家也養,北門、小橋頭、浮橋頭、大弄口、後街……都靠著閘橋河,1976年政策更動之後,縣城人家幾乎每家每戶都養幾隻雞和鴨,貼補家用。1945年後,1980年,城鎮衛生起見,又有了不準城裏人家隨便養家畜的新規定,尤其在1978年夏天的“二號病”傳染之後。但無論江左的城裏人家怎麼放養,都養不過對岸靖江村子裏的雞鴨,土質、天地都不一樣。人家是五十公裏岸線的大片蘆葦灘,幾十上百條小河四處環繞,完全是雞鴨豬羊的天然養殖場。因此江左人家習慣了對岸的靖江人一年四季輸送更加壯肥的家畜和雞鴨禽蛋過江來。有段時間,一班輪船到岸,船上蜂擁而至者,全是出售禽蛋大包小包的靖江人,甚至,裏麵還有一兩個我家父親輩的親戚……他們一年的副業,盡靠這一樁蛋類生意摳出來。你想想吧:從小到大,我吃掉多少批量蛋類。我吃的又是怎樣的土雞、鴨蛋!江鮮不說,大米不說,靖江的芋頭不說,光這雞鴨一項,我也算是趕上了一個離奇的年代。人人知道,1980年,沿街叫賣“雞蛋鴨蛋”之聲,幾乎成了“靖江”一地方的諧音。我們江陰人不說“靖江”,說“雞蛋鴨蛋”,彼此竟也能聽懂,全江陰人,不,整個蘇南,全在吃靖江人、江北人出售的質量上乘的禽蛋,在那個交通、物資不流通的年代!

那麼,在這一派“雞蛋鴨蛋”吆喝的語音之後,對岸靖江,那是一方怎樣的鄉土呢?

自八圩上岸,至靖江老縣城,七公裏鄉道,七公裏黃土路,一條筆直的馬路,馬路左側是平行的大河,河上航船;另一側是永遠(我以為會是永遠!)的鄉村,綠綠的小麥、蠶豆、菜地、棉花。無論你朝左右哪一側望,全一眼望不到邊。好像地平線盡頭已直抵宇宙,直達太陽係的神秘底部,或深處。清淩淩的河水,微風吹指,柳絮含煙。所有的,田野之上的一壟壟村落,全在翠竹掩映之下。每一村莊,都三麵繞河,一麵做陸地上的通道。一切田疇、莊稼、拖拉機、赤腳醫生、農民、商販,全在畫中。村莊和田野,全像風箏一樣輕盈、飄逸,而且穩定在半空裏,碰到了好天氣。每天,每一次回鄉,都晴空萬裏,連暴風驟雨的落雨天,也像是心肺舒爽的晴空萬裏。我為什麼有這個印象呢?少年時,我真是被父母老家村上小河水的清洌甘甜鎮住過。因為水麵上又好看、又好吃的水紅菱,因為那些魚叉、鮮魚和成雙捉對的小魚。因為村上的黃泥小屋人家。每當吃飯時候,全村人家燒火,自灶台炊煙深處層層疊疊、縈繞滲透出來的蒸刀魚的醬油香,紅燒獅子頭、紅燒魚紅燒肉香,以及到達村頭必經的小木橋。那橋幾年工夫,眨眼光景就被拆了!可是我少年時真的經常要走,感覺已經很自如、很穩當了。可見村裏的鄉民還是恨它雨天的滑溜不便,恨它的逼窄難走,而忽略了它的樸素好看!我剛才說到吃飯,說到炊煙柴火和燉熟的米飯魚肉混雜一團的村子裏的濕氣,嗆人的香味,最主要的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把人淹沒的大片的沃野。我小辰光,被這一望無際的田野的綠色鎮住了。在我年幼的讀解中,它就是“人民公社”四個字。可以讓我的童年還魂,回過神來。我看見過黑色雨燕在田岸頭上飛,隻有這種飛禽帶來的身上的線條能夠讓我的回憶,讓我的最初的想象在天空穿梭、複活。雨點還在田野上空的電線上滴落下來,可是燕子仿佛比掉落的雨滴飛行得更快,也許略快一點。我對這大地之莊嚴和飛鳥的輕捷之間形成的令人愉悅的比例對照終生難忘!這真是“鶯飛草長”啊。燕子從長江遼闊的江麵上白茫茫地飛來,一身的水汪汪,一身的烏黑晶瑩,仿佛水做的一樣。而父親憨厚的笑臉;父親家裏,姑媽阿姨們的笑臉,也一樣白茫茫、水汪汪。一樣的身輕如燕。灶台滴著水,是那種青磚、四方、老式的灶台,熱飯熱菜熱湯熱人心。我們好像被胡亂畫在古代宣紙上的一團人物,被命運之神的畫筆揉成一團,臉、胳膊、男女、老幼全把酒言歡著,嘴巴咧在一塊,筷兒菜肴全弄亂了,無法辨別,無處捉摸,也無從下手。此為傳說中的神仙場景,可我小辰光親曆過。沒有多少吃食,但凡吃的端上桌的,都一樣一樣的美好、美妙。狀若夢境。村裏村外都一樣。貧窮、純樸、老土、地上都是嘔吐物。媽媽有點暈船了,我是從來不暈船的。我家祖上有不少出海的打魚人。總之飯後暈乎乎的,幾種體驗,陌生的、熟悉的、開心的、不適的同時襲來。上岸後,我被吹上了冷風。灶上剛燒的紅燒百葉結肉塊,我被噎著了。放冰糖的打雞蛋太燙。衣服太多。飯前本來打了一小會盹,而且是在村外的河邊。鮮魚湯裏有沙岸的味道等等。關鍵,吃米飯把人吃醒了,飽了,又很快犯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