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時間到了二〇一三年的四月,太原市政建設上的種種缺失與虧欠,終於遇上了一個強硬的對手,一個厲害的克星。
為什麼說是遇上了克星?
舉個例子。
多年前,一位朋友介紹我買房子,說是在太行路上,房型多麼好,地段多麼好。我不知道太原還有個太行路,問在哪裏,朋友說就是火車站東邊,你真的沒去過嗎?從南到北,一條大道啊。
今年八月間,我去朝陽街上的電器開關廠看望一個朋友。朋友是廠長,飯前領著我參觀他們的廠區。到了東邊,指著牆上寫的一個兩位數字說,將來這條路開出來,要占廠區多少米,又會給廠區帶來多大的商機。我問外麵這條路叫什麼名字,朋友說,過去叫太行路,往後要叫東中環路了。
我說,太行路不是早就開通了嗎?至少十年前,就有人介紹我買太行路上的房子了。
朋友說,規劃圖上早就有了,一直沒有打通。你看外麵的挖掘機,正在拆路基上的房子呢。
這個小故事,可說是對克星一詞的一個小小的注釋。
為什麼這麼準確,把遇上克星的時間說成是二〇一三年四月呢?
因為,從這個月份起,新上任的耿彥波市長同時啟動了太原市政建設的幾項工程,更具體的我說不清楚,僅我知道的,一是府東街、府西街和並州路的拓寬工程,一是四個方向上的中環路的延長、新建與貫通工程。太行路上電器開關廠那一段打通工程,就屬於第二大項中的一個小項目。
我最感興趣的,是府東街的拓寬工程,說是拓寬,實則是改造,改造的一個亮點,是每個大的路口,都有了微循環通道。有人把這叫作平麵立交橋。相關的街道,能打通的都要打通,能取直的都要取直。打通的例子可舉西華門街到五一路,取直的例子可舉府東街北側的雙龍巷。西華門到五一路那一段,不足百米,多少年了硬是通不過去。
由此推測,此番道路改造的構想當是大路暢通,小路通暢,進而達到全城暢通又通暢。
我所以對府東街的改造特別感興趣,不是因為我的胸懷多麼寬廣,恰是因為特別的小肚雞腸。我已退休多年,眼見的是要終老此鄉了,最關注的是自己住所周邊的環境。好了就舒暢,壞了就氣惱。此前南華門一帶,除了買菜買零食方便,就是把阿彌陀佛念上一百遍,也做不到心平氣和,更別說賞心悅目了。現在政府要改造這一帶了,怎能不心花怒放,笑逐顏開呢?
我的感興趣,是真的感興趣,不光喜在臉上,還喜在腳底板上。幾乎每天出去散步的時候,都會去工地上轉一圈,今天往東,明天往西,遇上重要日子,早上去了傍晚還要去,看了東頭看西頭,有時還去背巷子裏轉一轉。像我這樣樂瘋了的老年人,不止我一個。我們單位有位退休老處長叫周玉,勁頭比我還要大。我每次去工地轉悠,差不多都會遇上此公。我打趣說,老周啊,你每天來工地檢查工作,真辛苦啊。他總是笑笑說,高興,高興,看了就高興。
自從修路開始後,我的日記上增加了一項內容,就是記錄外出散步時看到的景象。不是天天記,也不是多詳細,重要進度,特別感觸,總要記兩筆。四月十五日是封路開工的日子,日記裏就記著:“今天府東街府西街封路,開始擴街改造。要到九月十五日才能完工。明年五一路也要擴街改造。待五一路項目完工後,我們這一帶的居住環境會大為改觀。”
特別感觸可舉一例。六月二十二日的日記裏說:“下午和姥姥下樓散步,去了省政府前的廣場。省府大門西側,有一座三層樓,明顯是違章建築(占了人行道,窄處剩下十厘米),已標明1+760,前麵的1是一米,後麵的760是厘米,即後退八點六米。又不拆了。路人對此頗多議論。”
我外出散步,多半會與老伴同行,我的日記中寫到老伴稱作“姥姥”,是跟著外孫叫的。修路中的一些大的舉措,日記中也有記載。比如八月十日從大同回來,十一日的日記裏,就記了省府前麵公園的改造:“早飯後與姥姥去府東街西段看修路情況。馬路牙子已砌起。走時隻北邊栽了樹,現在南邊也栽上了,都不多。省政府前的公園已圍起,進去察看,原先音樂噴泉西側的地方,挖了一道長而彎的地基,問旁邊一位年紀大的人(像工頭),說是要建一長廊。原來與食品街相交處的照壁已拆除,一挖土機在施工。問一老者,說他們不是園林工人,是省古建隊的,要在此修一木牌樓。”
最讓我高興的是,府東街東頭幾棟舊樓拆了,要建遊園。八月十八日的日記裏說:“下午五時許,和姥姥外出散步,去了府東街東頭,見幾處樓房都標了拆字。真要拆了,這裏又會建個頗大的遊園。這一段路尚未開通,街麵成了自由市場。買軟桃三斤,又買豆角二斤,還買了一把上供用的香。有賣冥幣的,說是快七月十五了。”
修路對我不全是好事,也有小小的不快。比如我住的樓下,原有幾棵高大的楊樹,這次修南華門的微循環時全伐了。九月四日的日記裏說:“今天上午十時許,修路的工人將我們這座樓下的幾株(五株)楊樹鋸掉了。這幾株楊樹,樹齡都在六七十年,樹幹甚高,樹冠的主要部分,恰在我家窗外,夏天正好擋住西曬的太陽。住在這兒十三年了,每年夏天都能享受到樹冠帶來的陰涼。陰涼在其次,主要的是有樹冠的枝葉在窗外晃動,給人一種身處樹林的感覺。從今往後,再也不會有這等景致了。”
五
八月九日、十日兩天,我與張繼紅、謝泳兩位去了趟大同,看了雲岡石窟的變化,很是震驚。十幾年前曾去過,感覺周邊破破爛爛,沒有什麼景致,如今樹木蔥蘢,一派南國風光,不能不佩服主其事者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