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這片神奇的土地(3 / 3)

人類曆史的演進從來都是車輪滾滾,浩蕩向前。他們無暇顧及車輪碾過的痕跡,和車轍下小花野草的命運。而我注意了他們。我喜歡在蒼茫的時光隧道裏,在寂廖的燈光下,用一顆孱弱的心聆聽他們壯懷激烈的故事,注視他們俊逸軒昂的容顏。

我不能不承認這個題材實在是一根難啃的硬骨頭。千頭萬緒,眾說紛紜。這是一部有關戰爭和曆史的小說。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女性來說,別說寫,就是讀,也很少有女性讀者會選擇閱讀和購買軍事曆史類的小說。我敢不自量力站出來,挑起這副擔子,是有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而作為一個女性寫作者,又必須正視並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我既要考慮男性讀者對軍事曆史小說的口味需求,又要關照女性讀者的審美情趣。於是,我把這部小說的基調定位為四個字:“鐵血柔情”。革命加愛情,戰爭加生活。這樣,戰爭就不是史書上隻有葉脈,沒有血肉,麵無表情的知識介紹,而是生動的曆史背景下曆史的真實再現。愛情也不是脫離戰爭和曆史背景的矯揉造作,而是時代和社會倒映在人們生活中的情感折射。小說取材親曆者回憶錄。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曆史事件,都能在現實中看到舊址,在史書中找到出處。我要讓男性讀者從中讀到修舊如舊的武昌起義史,又讓女性讀者讀到她們牽腸掛肚蕩氣回腸的愛情。

我唯恐貧弱的文字難以複活英雄們光芒四射聲色壯麗的經典人生,無力再現那段叱吒風雲震撼寰宇的崢嶸曆程。我的心情一直頗不平靜,因為我深知我的筆力和想象力都是有限的。我唯一自信的是我能尊重曆史,讓小人物像一滴水努力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小說取材武昌起義,主要橫跨1896年至1911年十五年的時光。以漢口英租界巡捕房的翻譯曹玉林與巡捕劉銀根兩個家庭兩代人在武昌起義血與火、家與國的恩怨情仇悲觀離合的生活故事為曆史背景,以武昌起義醞釀發展爆發的史實經過為線索,展現武昌起義從花園山聚會,到科學補習所,到日知會,到軍隊同盟會,到群治學社,到振武學社,到文學社和共進會,兩股力量最終合流,打響武昌起義的曆史畫卷,塑造一組起義英雄的光輝群象。試圖以史學的冷靜和文學的生動,詮釋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成功打響的曆史成因、過程以及這場革命的局限性。用小說的方式,展示史學家公認的研究成果,同時,對史學界有爭議的問題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小說最後一個章節,在展示人物命運結局的同時,交待了武昌起義後發生的全國響應、清朝退位、民國建立、袁世凱篡奪革命政權等重大曆史事件,簡筆勾勒武昌起義後的曆史全貌,讓讀者對武昌起義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

我還想說,這雖然是一部試圖還原曆史真相的小說,尊重史實,客觀公正,一直是我內心的一柄標尺,但虛構又是必須的。一場浩浩蕩蕩的曆史壯舉,牽涉的人物實在淼如煙海。人類社會演進的豐碑上難以刻下無法計數的英雄和普通人。曆史書也隻能留其主幹。從一定意義上講,我之虛構又非虛構,而是掀開曆史的塵埃,從曆史的廢墟裏將他們翻找出來,還原其本來麵目。讓那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抬起頭來,為人們所知曉。盡管如此,仍然不能窮盡那些為武昌起義默默犧牲無私奮鬥的人們。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是永遠的遺憾。我隻能請求他們的寬恕。

從2010年正月初五寫下這本書的第一段文字,就一直因瑣務纏身而撂荒,後於5月19日續寫,邊寫邊上傳現在網連載,直到10月7日順利完成小說初稿。當小說被網上讀者普遍叫好,三家全國知名出版社爭相購買這部小說出版權的時候,我不得不感恩這座神奇的城市,以及百年前那場史詩般的武昌起義。我知道,這本書之順利誕出,以及讀者的熱捧,全因為武昌起義本身的曆史份量和在人們心目中舉足輕重的精神尊崇。

初稿完成之時,正值舉國上下熱議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慶典之際。湖北省作家協會將我這部小說納入湖北文學界向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獻禮作品,寫入2011年工作要點。我為這部小說生逢其時深感幸運。這是一場美麗的邂逅,或許也算得上是天作之合吧。能以這種方式表達我對這個城市深沉的愛戀,傳達我對武昌起義英雄們無比的敬仰和不朽的懷念,足矣!

我永遠熱愛腳下這片土地,因為這片土地永遠擁有那些可歌可泣的起義英雄。

2011年1月27日

(原載《文學教育》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