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這片神奇的土地(1 / 3)

革命黨人在生死存亡麵前,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願望,就是希望“我黨這次舉事若犧牲了,將一一載明姓什名誰,以備後世曆史采寫考證。”這話就要過去一百年了,那些為武昌起義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黨人都先後化作忠骨靜臥青山黃土了。他們的遺願遠沒有實現。誠然,曆史書上有浮光掠影的記載,有依然讓小人物忽略不計的曆史教科書。唯還原武昌起義曆史真相藝術地再現起義英雄事跡的長篇小說依舊是一片空白。

我想說,我深情地愛著武漢。我對這座城市的愛,遠勝於其他一切土地。漢水從秦嶺巴山,曆經坎坷崎嶇蜿蜒而來,選擇在這裏彙入長江。長江哺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卻甘願在這裏穿城而過,做一個城市的內流河。江漢合流,三足鼎立。中國絕無僅有,世界也屬罕見。這些都是上天賜予武漢的厚愛。我以為,對於一個親近文字,喜歡以文字的方式傳情達意的人來說,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愛,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這個城市的心聲,書寫這個城市最動人的故事。我一直覺得武昌起義是武漢的特產,是武漢的名片,是湖北人引以為豪的資本。冥冥之中,我的手指在電腦鍵盤上敲下了“鐵血首義路”五個漢字。自此,像鐵錨拴住了一顆因怯懦而遊移的心。很多次,當我想貪享玩樂試圖怠惰時,當我被紛紜的曆史叢林迷茫雙眼試圖逃避時,這五個字又像一紙血書,一令契約,一道承諾,牢牢地鎖定了我的心,我的手腳。

說實話,我對這場起義的始末,以及醞釀發展的曆程,除了來自曆史書培養的景仰,幾乎是個白癡。而且,那些親曆者都已作古。他們的後裔散失人間,見一次麵都如大海撈針。城市的滄海桑田改變和掩蓋著舊址的容顏,也一天天塵封起人們對那段曆史的記憶。武昌起義隻餘下彭劉楊、首義路、起義門等一些模糊而抽象的碎片,散落在武漢日益繁華的大街小巷。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拜訪了熊秉坤先生的兒子、八十高齡百發蒼蒼的熊輝先生。當他得知我忝列武漢作協簽約作家的時候,他的眼神、他的激動、他的熱情,都讓我看到了一個武昌起義親曆者後代對用文學作品反映那段曆史的期待。他留我吃了午飯,又引領我重走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營舊址,帶著我平生第一次登上起義門。在他眼裏,作家是沒有性別的,也沒有專業和業餘的區別。這份信任和期待,讓我隻能硬著頭皮,一意孤行,堅持到底。

熊輝先生全力支持我的寫作。他給我看他父親的照片,講他父親的軼聞趣事,甚至將袁世凱送他父親的玉扳指拿出來讓我開眼,又介紹我認識了炮八標劉裕海的孫子也是“武漢通”劉謙定先生,認識了武漢市社科院的老院長皮明庥先生,還把他所認識的數十名武昌起義親曆者後裔的電話號碼抄與我,熱情引薦我拜訪德高望重的曆史學家馮天瑜先生和章開沅先生。

革命黨人在生死存亡麵前,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願望,就是希望“我黨這次舉事若犧牲了,將一一載明姓什名誰,以備後世曆史采寫考證。”這話就要過去一百年了,那些為武昌起義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黨人都先後化作忠骨靜臥青山黃土了。他們的遺願遠沒有實現。誠然,曆史書上有浮光掠影的記載,有依然讓小人物忽略不計的曆史教科書。唯還原武昌起義曆史真相藝術地再現起義英雄事跡的長篇小說依舊是一片空白。

我想說,我深情地愛著武漢。我對這座城市的愛,遠勝於其他一切土地。漢水從秦嶺巴山,曆經坎坷崎嶇蜿蜒而來,選擇在這裏彙入長江。長江哺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卻甘願在這裏穿城而過,做一個城市的內流河。江漢合流,三足鼎立。中國絕無僅有,世界也屬罕見。這些都是上天賜予武漢的厚愛。我以為,對於一個親近文字,喜歡以文字的方式傳情達意的人來說,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愛,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這個城市的心聲,書寫這個城市最動人的故事。我一直覺得武昌起義是武漢的特產,是武漢的名片,是湖北人引以為豪的資本。冥冥之中,我的手指在電腦鍵盤上敲下了“鐵血首義路”五個漢字。自此,像鐵錨拴住了一顆因怯懦而遊移的心。很多次,當我想貪享玩樂試圖怠惰時,當我被紛紜的曆史叢林迷茫雙眼試圖逃避時,這五個字又像一紙血書,一令契約,一道承諾,牢牢地鎖定了我的心,我的手腳。

說實話,我對這場起義的始末,以及醞釀發展的曆程,除了來自曆史書培養的景仰,幾乎是個白癡。而且,那些親曆者都已作古。他們的後裔散失人間,見一次麵都如大海撈針。城市的滄海桑田改變和掩蓋著舊址的容顏,也一天天塵封起人們對那段曆史的記憶。武昌起義隻餘下彭劉楊、首義路、起義門等一些模糊而抽象的碎片,散落在武漢日益繁華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