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根據,萬物的存在都離不開道,那麼道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知北遊》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東郭子問莊子說:“你所說的道,究竟在什麼地方呢?”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說:“請指出一個具體地方來。”莊子說:“在螻蛄、螞蟻裏麵。”東郭子問:“怎麼這樣卑下呢?”莊子說:“在秭草、稗草裏麵。”東郭子說:“怎麼更卑下呢?”莊子說:“在磚頭、瓦塊裏麵。”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卑下呢?”莊子說:“在屎尿裏麵。”東郭子便不做聲了。莊子說:“你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接觸到實質。”
這裏的“實質”就是指道的普遍性,即道“無所不在”,無論是動物(如螻蛄、螞蟻),植物(如秭草、稗草)、無機物(如磚頭、瓦塊),有機物(如屎尿)等一切物中都有道,所以說“道是覆載萬物的,洋洋無邊,廣大極了”(《天地》)。這裏的實質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有使物盈虛的作用而自己卻沒有盈虛,有使物盛衰的作用而自己沒有盛衰,有使物有始終的作用而自己卻沒有始終,有使物積散的作用而自己卻沒有積散。”(《知北遊》)所以說“道無終始,物有死生”(《秋水》)。它“在太極之上卻不算高,在六合之下卻不算深,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卻不算長久,比上古時代還年長卻不算衰老。”(《大宗師》)第三,道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特征。莊子認為,道雖然不是一個有形的具體事物,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是確實存在著,他說:“道是真實的有驗證的,沒有作為沒有形體的。”(《大宗師》)“有它的真實存在卻沒有它的形體”,“如探求它的真情,不管得到或得不到,對它的真實存在都不會有什麼增益和損傷”。可見,道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第四,道的作用具有自然發生的特征。莊子認為道是“無為”的,它雖然有偉大的作用,但並非有意作為,“萬物繁多,都是從無為中繁殖出來的”(《至樂》),道是無意誌的。所以對道的作用也不能作道德評價,“它調劑萬物卻不算正義,它恩澤萬代卻不算仁慈……它覆蓋載負著天地,雕刻出各種物體的形象卻不算工巧。”道對物的一切作用都是出於自然,自然而然是道的固有特質。《知北遊》中說:“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這就是道啊!”郭象注說:“言此道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第五,道具有自根的特征。《大宗師》說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這就是說,道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源和依據,從來就是自足地存在著。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道的根源,也不可能有,因為道是世界萬物存在的最後根源和依據。第六,道具有不可抗拒性的特征。《漁父》中說:“道是萬物所遵循的。萬物失去它就會死亡,得到它就能生存;做事違反它就會失敗,順應它就能成功。”這裏所說的道,其含義和我們常說的客觀規律有點相似。
人們隻能順應規律,不能違背規律;違背了就要受到規律的懲罰。第七,道具有不可感知的特征。《知北遊》中有則故事說:泰清問無窮:“你知道‘道’嗎?”無窮回答:“我不知道。”又問無為,無為回答說:“我知道。”然後泰清又問無始說:“無窮說不知‘道’,無為說知‘道’,他倆誰對誰錯呢?”無始說:“說不知的深刻,說知道的淺薄;說不知是內行,說知道是外行。”因為“道是不能耳聞的,耳可聞的就不是道;
道是不可眼見的,眼可見的就不是道;道是不能言說的,可言說的就不是道。懂得使形體成為形體的那個東西(道)是不具有形體的嗎!”泰清又問:“‘道’是不可詢問的嗎?”無始說:“‘道’沒有什麼可詢問的;詢問也沒有什麼可回答的。沒有什麼可詢問的卻還要去詢問,那是空洞地問;
沒有什麼可回答的卻還要勉強回答,那是無內容的回答。以沒有內容的回答來對待空洞的詢問,這樣的人就是對外未曾觀察過宇宙,對內還沒有領悟到‘太初’,因此他不能超越昆侖,不能遨遊‘太虛”’。“太初”指本源、原始,“太虛”指“道”的境界。這個故事是《莊子》中對“道”的不可感知性比較完整而形象的說明。因為“道”不是有形體的具體存在的物,它既是宇宙的整體性,又是萬物的根源性的抽象物,所以就不能像具體事物那樣,可以用感官去感知;也不能像存在於具體事物內部的物理那樣,可以用言語來表述或分析,即不能用思辨的方法來認識。那麼,莊子哲學中的“道”是不是像主張莊子是不可知論者所說的那樣是不可認識的呢?當然不是。隻不過,莊子認為,“道”作為一個特殊的認識對象,對它的認識方法也是特殊的,而且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的。莊子對“道”的認識繼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又有了深化。莊子更加強調“道”的實在性特征,將“道”作為萬物存在的依據來看待,這為莊子構建自己的人生哲學,提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尋找到了宇宙自然的依據。
同老子相比,他把“道”引向了人生的層麵,生活的層麵,使“道”成了生活的依據。由此,莊子雖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學說同老子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說老子對“道”的論述主要的還在社會政治層麵上著眼的話,莊子則將其引向人生層麵。如果說老子具有明顯的政治哲學的特征的話,而莊子則更清晰地是一種人生哲學。由老子的政治哲學轉向莊子的人生哲學,既是時代社會的刺激的需要,也是道家學派思想的深化和發展,使道家思想學說的內涵意蘊更加豐富。(2)相對主義的認識論莊子宇宙意識和人生觀念是獨特的。莊子之所以有如此的思想意識,同其獨到的相對主義的認識方法有密切關係。因此,相對主義的認識論也是最能顯示莊子哲學特色的重要思想。這裏有必要對莊子的認識論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作一個概括介紹。莊子承認世界萬物是不依人的意誌而客觀存在的,說“稱物的數目有萬種之多,人隻是其中一種”(《秋水》)。因而他把在人之外存在的事物叫“外物”。莊子也承認人對外物具有認識能力,他說:“認識,是由於對事物的接觸;知識,是由於對事物的謀慮。”(《庚桑楚》)“知道哪些是屬於天然的,知道哪些是屬於人為的,那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大宗師》)莊子還承認人的認識是可以改變和提高的,如《秋水》中的黃河之神,在秋水連綿,河水上漲時,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認為天下的美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當他順流而下,到了東海,見到了海水之汪洋無邊時,便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的自滿是沒有根據的、錯誤的,於是便對海神說:“現在我看到你是如此廣大難以窮盡啊!我要是不來到你的門前,那就太糟糕了,我一定永遠被大方之家所譏笑了。”海神說:“井裏的魚是不能和它談論大海的,因為它受所處地域的拘限;夏天的昆蟲是不能和它談論冰凍的,因為它受生存時間的拘限;偏執淺陋的人是不能和他談論大道理的,因為他受自己所接受的教養的束縛。現在你走出了限製你的崖岸,觀看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醜陋,這就可以向你談論大道理了。”河神與海神的這段對話,意在說明人的認識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提高的,但條件是必須突破原有的生活地域、時間以及教養的局限。
上麵說的莊子的這些觀點,今天看來也都是正確的。莊子不僅認為具體事物是可以認識的,而且認為包含在事物中的“理”(本質,規律)也是可以認識的,可以把握的。《養生主》中有一則著名的“庖丁解牛”的寓言,講的就是這個問題。這個故事說:庖丁解牛的技術高超,引起文惠君的驚奇,問他技術怎麼達到這樣高妙的程度,庖丁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規律,已經超過技術了。我開始學宰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沒有一條不是完整的牛(看不到牛體的組織結構);三年以後,就看不見完整的牛體了(看到的都是牛的肌體的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空隙);到了現在,我隻用心神來領會而不用眼睛去觀看,官能的知覺停止了,但心神的嗜欲卻在運行。依順著牛的自然紋理(依乎天理),劈開骨肉的縫隙,引向骨節的空隙,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因其固然)去用刀,連經絡相連的地方都不去碰,何況是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去割筋骨;普通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去砍骨頭。現在我的這把刀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有幾千頭,可刀口還像在磨石上剛磨過的一樣鋒利。”在這個故事中,莊子形象地說明感官的知覺隻能認識事物的表麵現象(全牛),隻有運用心神才能了解事物內部的深層道理。這兩個層次認識近似我們今天說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的對象不同,認識的方法也不一樣,感官(眼睛)了解事物的現象,理性思辨(心神)認識事物的本質。在這個故事中,莊子還注意到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庖丁經過多年的宰牛鍛煉,不斷總結經驗,最後才掌握了宰牛的規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取得成功。這一點尤其深刻。遺憾的是莊子並未能沿著這條認識路線發展下去,堅持到底,這說明在他腦子裏並沒有形成明確的重視實踐的自覺意識,隻是在個別情況下敘述認識過程中偶然涉及實踐,因而還不能使它升華到應有的理論高度,甚至也未把它作為其認識論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正是使他走向相對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莊子對個人認識(知識)的相對性也有明確的認識,而且對產生這種相對性的原因也有深刻的了解。關於這方麵的論述,可以說是莊子認識論中最精彩、最深刻、最富啟發性的部分,《莊子》書中許多妙趣橫生的寓言,正是他的這種思想認識的生動體現。例如:壞井中的一隻蛙對東海中的老鱉說:“我真快樂啊!出來就在井欄上跳跳蹦蹦,進去就在井的破磚邊上休息休息。跳到水裏,水就浮著我的兩腋,托著我的兩腮;跳到泥裏,泥就蓋著我的腳背。回頭看看井裏的赤蟲、螃蟹和蝌蚪,都不能像我這般快樂。我獨占一坑水,盤踞一口壞井,這真是最大的快樂!你何不抽時間來看看呢?”東海之鱉左腳還沒有伸進去,右腳就已經被絆著了。於是就從容退出來,把大海的情況告訴給井蛙。井蛙聽了大吃一驚。(《秋水》)——此即人們常說的“井底之蛙”成語的出處,它說明人的認識受自己生存地域的限製。朝生暮死的蟲子不知一個月的時光,春生夏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逍遙遊》)——這說明人的認識受自己生存時間的限製。公孫龍問公子牟說:“我青年時代學習過先王之道,壯年時代又明白了仁義的行為”,而且善於辯論,“我自認為是非常通達了。現在我聽到了莊子的言論,迷迷茫茫,感到非常驚奇……現在沒有辦法張口了。”(《秋水》)——這說明人的認識受自己所受教育的局限。五帝的禪讓天下彼此不同,三代的繼承君位各有區別;不合時代,違反世俗,就叫他為篡奪的人;符合時代,順從世俗,就稱他為道義的人。——這說明人的認識受時代變遷的製約。宋國人到越國去販賣禮帽禮服,但越國人不留頭發,身上刺著花紋,用不著戴帽穿禮服。(《逍遙遊》)——宋人以為自己國家的人戴禮帽穿禮服,就認為越國人也是如此,因而犯了錯誤。這說明人的認識受同時代不同地區風俗習慣的製約。宋國有人善於製造醫治手凍裂的藥,他家世代以漂洗棉絮為職業。有個外來人聽到這件事,請求用一百斤金幣買他的藥方。這個宋國人就召集他的全家商議:“我們世代漂洗棉絮,一年到頭也不過掙幾斤金幣;現在一天的工夫就可以把咱們的技術賣得一百斤金幣,我想把藥方賣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