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圖》原作上雖然沒有作者款識,但存有趙孟頫、項元汴、項聖謨,清高宗弘曆、董誥、姚世鈺、金農、蔣溥、汪由敦、裘曰修、觀保、董邦達、錢維城、金德英等十四家的題記,分別從各種角度對此圖的藝術水平和流傳經過進行闡述。《清河書畫舫》、《珊瑚網》、《鬱氏書畫題跋記》等書均將《五牛圖》歸入韓滉的名下。趙孟頫聲稱,他生平見過五幅韓滉的真跡,《五牛圖》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他最喜愛的一幅。他在畫卷後曾題跋:“右韓晉公五牛圖,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又雲:“與此五牛,皆真跡。”明代著名收藏家項元汴在《五牛圖》卷後有項氏題跋一則,並在畫中鈐“項子京家珍藏”等印多方,在右下方還用《千字文》上的一個字--“此”字進行編號。據史料記載,項元汴藝術鑒賞水平很高,凡經項元汴收藏的書畫真跡皆是精品。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也力證它是韓混的作品,從此遂成通論。
一些學者認為上述觀點的論據並不充分,缺乏有力度的旁證,隻是一家之言。實際上,認為這幅畫的作者並不是韓混。相傳《文苑圖》也是韓滉的作品。根據唐人的著述,我們可以得知韓滉的創作題材以田家風俗人物為主,《五牛圖》以樸實滯重的線條見長,而《文苑圖》則勾筆簡細,略帶頓挫和轉折,尚有張萱的圓潤秀挺筆法的餘風,兩者的風格截然不同。隋唐以來,畫家逐漸趨於專業化。有人終生甚至隻畫一兩種題材。如果《文苑圖》、《五牛圖》真的是韓滉的作品,那麼韓滉作為一個畫家而有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這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那麼韓混到底是不是《五牛圖》的作者呢?這是一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考證。
[相關鏈接]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書畫家。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他一生經曆宋元之變,雖身為貴胄,但生不逢時。他的父親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趙孟頫從小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趙孟頫年僅11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也每況愈下。南宋滅亡後,他歸故鄉隱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元世祖對他的才貌非常欣賞,稱其為“神仙中人”,對他十分禮遇,任命他為兵部郎中,兩年後又升任其為集賢直學士。元貞元年(1295),元世祖去世,成宗命趙孟頫修《世祖實錄》。此時朝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過了四年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與鮮於樞、仇遠、戴表元、鄧文原等名士談藝論道。大德三年(1299),他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至大三年(1310),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欣賞趙孟頫的才學,拜趙孟頫為翰林侍讀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次年五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他即位後不久,將趙孟頫升為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趙孟頫又升任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官居一品,名滿天下”。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善繪,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他在書法和繪畫方麵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