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6、《五牛圖》作者之謎
《五牛圖》紙本設色,寬20。8厘米,長139。8厘米。這幅稀世名畫曾因清末八國聯軍的侵略而不幸流失海外。1958年,《五牛圖》驚現於香港的拍賣會上,在周總理的批示下政府以重金購回,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在現存的古代繪畫作品中,唐代和唐以前的畫作很少作於紙上,大多畫在絹帛之類的絲織品上。唯有《五牛圖》獨辟蹊徑,畫在麻紙之上,在現存唐畫中十分少見。作者用神來之筆描繪了五頭牛,每頭牛既可獨立成圖,而又能首尾連貫,前呼後應。
這五頭牛形態各異,或緩步而行,或低頭吃草,或躊躇而鳴,或欲行又止,或翹首甩尾,從多種角度展現了牛的生活形態和習性,顯示出作者細致的觀察力和嫻熟的畫技,不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神品。尤為可貴的是,畫麵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展現了作者的深厚功力。作者用粗簡而又富於變化的筆觸,展現出濟世情懷與隱士心態,畫風渾厚樸實,有“田家風味”,富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標誌著唐代繪畫高超的技藝水平。
後人對這幅作品推崇備至。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稱其“神氣磊落,稀世名筆”。明代李日華在《六研齋筆記》中對《五牛圖》給予高度評價:“韓混《五牛圖》雖著色取相,而骨骼轉折,筋肉纏裹處,皆以粗筆辣手取之,如吳道子佛像衣紋,無一弱筆求工之意,然久對之,神氣溢出如生,所以為千古絕跡也。”宋代大詩人陸遊雲:“予居鏡湖北渚,每見村童牧牛於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自奉召史,逾年不複見此,寢飯皆無味。今行且奏書矣。奏後三日不力求去,求不聽輒止者有如日。”
《五牛圖》問世後,一直為藏家所關注。唐朝、五代時期不知落入何人之手。據《汪氏珊瑚網》記載,《五牛圖》在北宋時曾被收入宣和內府,宋徽宗還曾在畫作上題詞,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複存在了,因此有人對其真偽持懷疑態度。南宋時,此圖又被收入皇家內府,現在還留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元代時,此圖轉入“太子書房”,大書畫家趙孟頫對其如獲巨寶,曾三次題跋。明代時,《五牛圖》又輾轉來到大收藏家、鑒賞家項元汴與宋犖之手。清代乾隆時期,《五牛圖》被征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這幅作品,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
《五牛圖》原作上並沒有作者的款識,那麼這幅作品是出自何人之手呢?
傳統觀點認為稀世名畫是唐代後期著名畫家韓滉的傑作。韓滉(723~787),字太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是中唐時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父親韓休官至宰相。他出自名門且自幼好學,初以祖蔭授騎曹參軍,後曆任吏部員外郎、郎中、尚書左丞、兩浙節度使、宰相等職,在平定內亂,維護國家統一,發展農業經濟等方麵都作出傑出的貢獻。
據《唐朝名畫錄》、《曆代名畫記》及湯重《畫鑒》等記載,韓滉能詩善畫、雅愛丹青,“以牛羊最佳”,而“牛圖是其所長”,與畫《照夜白圖》的名畫家韓斡齊名。韓滉多才多藝,在書法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好鼓琴,書得張旭筆法,畫與宗人幹相埒”。
雖然韓滉自謙“繪畫非急務,自晦其能,未償傳之”,流傳下來的作品隻有兩幅,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我國繪畫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唐代大理論家朱景玄說:“(韓滉)能圖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議者謂驢牛雖目前畜,狀最難圖也,唯晉公於此二之能絕其妙。人間圖軸,往往有之,或得其紙本者。其畫亦薛少保之比,居妙品之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