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5、“鋤禾日當午”一詩的作者是誰?(1 / 2)

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5、“鋤禾日當午”一詩的作者是誰?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讀來朗朗上口,是膾炙人口的佳句。然而,此詩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

傳統觀點認為,這首《鋤禾日當午》是《憫農二首》(《古風二首》)之一,其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

李紳是(772~846)字公垂,江蘇無錫人,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後來他離開京城來到金陵,成為節度使李掎的幕僚。他因反對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到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成為李德裕的心腹,遷任禦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也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之後,他先後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太和七年,李德裕拜相,李紳重新得到重用,先後被任為浙東觀察使、河南尹、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等職。開成五年他升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至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會昌四年(844年)他因病辭官。會昌六年在揚州去世,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

李紳與名士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曾這樣評價他:“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李紳的詩風與與“鋤禾日當午”詩的格調相近。李紳秉性剛直,因觸怒權貴而下獄。他的詩作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其詩風對後世的詩人影響很大,直接影響了新樂府詩的產生。《全唐詩》收錄了李紳的詩《古風二首》,除了“鋤禾日當午”這首詩外,另一首詩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兩首詩的風格一致。

然而,另有一些人認為此詩並非出自李紳之手,應該是當時另一位詩人聶夷中所作。其依據為:

首先,《全唐詩》於聶夷中和李紳名下分別收錄了這首五言絕句。

聶夷中《田家二首》:“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聶夷中名下的“鋤禾日當午”等四句詩後加上“此篇一作李紳詩”的注腳。後來,人們在選注聶夷中詩時幹脆不取“鋤禾”四句,由此引起誤傳。

陳詠所作的《全芳備祖》被譽為世界最早的植物學辭典,約成書於13世紀中期。該書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條新的線索。此書將“鋤禾”詩歸於聶夷中名下,所輯《田家二首》詩為:“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山;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隻照逃亡屋。”該書僅把“春種一粒粟”等四句列在李紳名下,可見陳詠把這首詩判給了聶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