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4、李賀緣何不寫七言近體詩?
李賀是中唐獨樹一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自幼聰穎過人,善工詩文,雖然僅僅度過了人生的27個春秋,在唐代詩歌史上卓然絕立,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李賀留給後人的200多首詩裏,竟然沒有一首當時流行的詩體--七言近體詩。
李賀是中唐著名詩人,據《新唐書》載,李賀不僅天資過人,而且十分勤奮,“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逼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杜牧在《李長吉歌詩序》中,對李賀詩歌的藝術成就作了中肯的評價:“雲煙綿聯,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館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邱壟,不足為其怨恨悲愁也;鯨吸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王夫之在《唐詩評選》說他“真與供奉(李白)為敵”,姚文燮在《昌穀集注凡例》認為他“力挽頹風”。毛澤東稱李賀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李賀雖然僅活了27年,卻給人們留下了240多首詩篇。在他的存詩中以長調為主,此外還有幾首五言律詩和七絕,竟然沒有一首七言近體詩。李賀究竟是為什麼不寫七言近體詩呢?
一些學者主張這是因為李賀沒有寫作七言近體詩的能力。
白戈在《李賀其事其詩》中,指出李賀根本就不具備寫作七言近體詩的能力。從他的存詩分析,李賀對七言近體詩可謂一竅不通,不知道平仄規則,更不清楚擅長對仗。在他的《南園十二首·其七》中有“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一聯,這看起來好像對偶句,實際上極不工整。而像這樣的對仗在他的作品中已經算是最好的了。七言近體詩要求頷聯和頸聯的對仗必須工整,而李賀恰恰在這一點上能力不足,所以無法成功地駕馭七言近體詩。李賀是一個不通平仄、不善對仗的詩壇怪才。
一些學者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李賀之所以不寫七言近體詩完全是因為反對“元和體”。楊其群在《李賀為何不寫七言律》一文中,指出李賀不寫七言近體是因為詩人憎惡“元和體”。所謂“元和體”是中唐大詩人元稹、白居易的詩歌體式,在中唐流傳甚廣。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炫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元和體在當時流傳之盛。但是,元和體注重形式,並導致纖麗浮蕩的詩風,由此引起韓愈、孟郊、李戡等人的反對。據杜牧《李戡墓誌銘》載,李戡曾把元和體批得一無是處,認為它“纖豔不遇,非壯士雅人所為。流於人間,疏於屑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語,冬寒夏熱,人人肌骨,不可除去”。李賀作為唐朝宗室子弟,麵對憲宗元和年間衰亂的社會局麵,對腐敗沒落的現實頗為不滿,在詩中經常諷諭憲宗,希望挽回衰頹的形勢。“元和體”因注重形式,對表達諷諭之意有諸多限製,自然李賀對它沒有什麼好感。李賀在《贈陳商》一文中公開表示自己不重視對偶,反對“元和體”。正因如此,李賀就不寫七言近體了。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論據均不充分,不足以服人,因而,李賀到底為何不寫七言詩至今還沒有定論,還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
[相關鏈接]唐代著名詩人李賀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昌穀(今河南宜陽)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又因居住在河南昌穀,又稱為“李昌穀”。他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支遠流疏,到他這一輩家境已日趨敗落。父親李晉肅先生在邊疆供職,後任陝縣令,但很早就去世了。他少年時才能出眾,“七歲能辭章”,“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新唐書》)據《舊唐書》載,他“手筆敏疾,尤長於歌篇”。十多歲時就工於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有著遠大的抱負。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晉”、“進”同音,李賀因避父諱而不舉進士。到了他22歲時才官至奉禮郎,管群臣朝會祭祀之禮。他在京三年裏目睹朝政混暗,國勢衰微,加上自己仕途坎坷、生活窮苦,一直鬱鬱不平,正如詩人在《開愁歌》中所說“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後來,李賀因病辭官,回到故裏昌穀。
李賀天才奇曠,熔古爍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他的詩想象奇特,色彩穠麗,語言奇崛冷豔,在整個詩歌史上自成一家。他用短暫的生命,奏響了中唐詩壇上浪漫主義詩歌的新樂章。李賀坎坷的生活境遇使他的詩都呈現出較為低沉的情感基調,抒發“哀憤孤激之思”,帶有幽冷淒婉的色彩,形成了一種色彩瑰麗、奇豔淒清的浪漫主義風格。當時譽滿文壇的韓愈也對李賀的文采驚歎不已,讚之為“騷之苗裔”。後人對他的作品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