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3、李白名詩《早發白帝城》寫於何時?(1 / 1)

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3、李白名詩《早發白帝城》寫於何時?

李白是我國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稱讚他的詩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其中,《早發白帝城》就完美地體現了這種風格,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佳作。但是,長期以來,這首詩究竟寫於何時,眾所紛紜,莫衷一是。

眾所周知,這首《早發白帝城》又名《下江陵》,詩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整首詩流麗飄逸,自然天成,“等閑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後人對此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據《唐宋詩醇》載:“順風揚帆,瞬息千裏,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吳昌琪《刪訂唐詩解》也指出:“插猿聲一句,布景著色之。”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也評論道:“讀者為之駭極,作者殊不經意,出之似不著一點氣力,阮亭推為三唐壓卷,信哉!”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評此詩說:“四瀆之水,惟長江最為迅急,以萬山緊束,地勢複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櫓不施,疾於飛鳥。自來詩家,無專詠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狀之。”這首詩流傳甚廣,但此詩究竟寫於何時還沒有定論。

郭沫若先生指出,這首詩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後所作。他在《李白與杜甫》中明確指出:“李白於至德二年流放夜郎,幹元二年因關內大早,在途中(巫峽)即遇赦,因而特別興奮,故寫下了《早發白帝城》這一唐人絕句傑作。”從“千裏江陵一日還”的“還”字,和“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已過”二字來看,這首詩“明明是遇赦東下,過了三峽,回到荊州時做的”,隱隱流露出遇赦的喜悅。李白《上山峽》:“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上山峽》與《早發白帝城》在作品基調上有著顯著的區別:前者表現的是“流竄的愁苦”,作於遇赦前不久;後者則蘊含著遇赦後的喜悅之情,作於遇赦後不久。在複旦大學所編的《李白詩選》一書中,也指出《早發白帝城》作於幹元二年,是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時遇到大赦,在返歸江陵的途中所作。

一些人不同意上述觀點,提出此詩是作者年輕時所作。

唐懷遠在《〈早發白帝城〉寫作時間質疑》一文中提出此詩是“李白出蜀後大約二十七八歲左右以安陸為立身之地並開始第一次漫遊生涯時寫的”。首先,從詩的題目看。《早發白帝城》亦稱《白帝下江陵》或《下江陵》。而“下”字就是“到”的意思,也就是說詩的題目就是指從白帝到江陵之意。“朝”是早晨,亦有起初之意,“‘朝發’者,當初發之謂也。”從這個角度看,此詩是李白以回憶的口吻來創作的。其次,從詩的內容看。據《說文》解,“還”為“複”之意,那麼“千裏江陵一日還”中的“還”字就是指“到”、“歸”之意,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李白對江陵深厚的“歸鄉”之情。楊慎在《升庵詩話》中也指出:“太白娶江陵許氏,以江陵為還,蓋室家所在。”從上述兩點看,詩人是通過回憶藝術地再現了三峽的奇觀,是李白二十幾歲時“壯劍去國,辭親遠遊”的生動寫照。此時,李白正值風華正茂,因此詩中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情感。這首《早發白帝城》與他放逐後的其它詩作有著截然不同的感情基調。王瑤在《李白》一書中指出:《早發白帝城》是李白25歲時“出蜀途中離開白帝城(今四川奉節)到江陵時作的”。

綜上所述,這兩種觀點都屬一家之言,缺乏其它有力的旁證,關於《早發白帝城》的創造年代,還有待於學者們進行更細致的研究。

[相關鏈接]千古名勝白帝城

白帝城,在今重慶市奉節縣城東瞿塘峽口。它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麵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築城,因為傳說城中有井,井中白霧騰空,於是公孫述自稱白帝,城也改名白帝。公孫述被東漢光武帝劉秀消滅後,後人便在這裏修了一座白帝廟。

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它三麵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曆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其中以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最為膾炙人口,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托孤”大型泥塑,由於三國故事“劉備托孤“的廣泛流傳,白帝城一直名聞中外。因三峽工程蓄水,現在的白帝城已大半淹在水裏,儼然成了一個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