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2、《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是誰?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宮廷樂舞集大成之作。其曲調優美、構思精妙,在唐代宮廷中備受青睞,亦為各地藩鎮所紛紛仿效,在盛唐時期樂舞中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文人紛紛作詩為文加以稱頌。白居易稱讚此舞的精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安史之亂爆發後,一代名曲《霓裳羽衣曲》竟“寂不傳矣”,而其作者是誰,也成了千古謎案。
《霓裳羽衣》現已失傳,但從前人的描寫中,可以窺其大概。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是由音樂、舞蹈、詩歌三者相結合的多段歌舞曲。散序為前奏曲,自由節奏的散板,由磬、簫、箏、笛等樂器獨奏或輪奏,沒有舞也沒有歌。中序(又名拍序、歌頭)是一個抒情婉轉的慢板,中間也有由慢轉快的幾次變化,舞者扮成仙女模樣入拍起舞,舞姿輕盈,“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曲破(舞遍)是全曲高潮階段,以舞蹈為主,節奏急促,速度從散板到慢板再逐漸加快到急拍,結束時引一長聲,嫋嫋而息。此舞最初是獨舞,為楊貴妃(玉環)的得意之作,完美地表現出飄渺神奇的意境。楊貴妃曾說:“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霓裳羽衣舞》多種表演形式:獨舞、雙人舞及數百人的大型群舞。宣宗曾組織幾百宮女一起表演了大型群舞,舞者執幡節穿羽服,飄然而舞,好似仙鶴在空中飛翔。白居易曾在長安宮中觀看了該曲演出,寫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一詩,描繪了該曲的盛況。就藝術成就而言,《霓裳羽衣》不僅達到了唐代樂舞的高峰,也達到了曆史上宮廷舞樂的高峰。
《霓裳羽衣曲》優美動人,曆來被讚為仙樂,帶有一層神秘的麵紗。那麼,這首名曲的作者是誰呢?
一些人認為此曲是有天竺傳入我國。《霓裳羽衣曲》就是《婆羅門曲》。據《唐會要》載,天寶十三載(754),太樂署將“婆羅門改為霓裳羽衣”。婆羅門就是天竺,婆羅門曲即為天竺舞曲。此曲是由西域、中亞諸國傳入唐朝。開元八年(720)時,突厥侵犯甘、涼等地,涼州都督楊敬述被突厥軍所敗。楊敬述向玄宗“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將畢,引聲益緩”。這是一支帶有異國風情的樂曲,結束時輕聲拖音漸緩而終,不像一般大曲曲終戛然而止。喜愛音樂的玄宗得到此曲後異常興奮,對楊敬述從輕處理,仍然命其檢校涼州都督。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同時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他“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玄宗又製新曲四十餘,又新製樂譜”,創作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樂譜,時人讚其“洞曉音律,由之天縱”。玄宗得到此曲後,對其稍加潤色,配以歌詞,是為《霓裳羽衣曲》。
一些人認為《霓裳羽衣曲》是玄宗登三鄉驛高處望女兒山有感而作。女兒山在今河南省宜陽縣境。是唐玄宗東巡的覽勝之地。中唐詩人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兒山小臣斐然有感》雲:“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他認為是唐玄宗望女兒山仙女廟後有感而作。宋朝樂史《楊太真外傳》也承襲了這種說法。玄宗登高眺望女兒山的仙女廟,產生了靈感,回來後創作了《霓裳羽衣曲》的前半部分,楊敬述帶回《婆羅門曲》後,才續成全曲,並配以歌舞。
還有些認為此曲為玄宗遊月宮後而作。玄宗崇尚道教,又酷愛歌舞,他的不少樂曲都與道教神話傳說有關。他在夢中遊覽月宮,聞仙樂而有所領悟,從而產生創作靈感也是可信的。晚唐鄭蝸《津陽門詩》詳細引述了這個故事:玄宗在中秋月夜夢遊仙界,在月宮聽到無比優美的仙樂,醒來後隻能記起一半,恰好西涼都督楊敬述進獻《婆羅門曲》,與其聲調相和,於是就根據月中所聞創作了“散序”,根據《婆羅門曲》創作成基本曲調,取名為《霓裳羽衣曲》。王建在《霓裳辭十首》題解中也對這種觀點提出佐證,有一個名叫羅公遠的道士曾帶領玄宗遊覽月宮,玄宗看見數百個“素練霓裳”的仙女“舞於廣庭”,在心裏默默地記下曲調,回來後隻能記起前半部分,糅合了楊敬述進獻的《婆羅門曲》,創造了格調極美的仙境。《資治通鑒》也載:“帝遊月宮,見素娥數百舞於廣庭,帝紀其曲,歸製《霓裳羽衣曲》。”元稹《法曲》:“明皇度曲多新態,宛轉侵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落。”這也就是說此曲是由玄宗所製,玄宗並不是簡單地改變曲名,而是將佛曲改為仙曲,使人有親臨仙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