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了嶽陽樓。嶽陽樓的建築很有特色,“純木,四柱,三層,飛簷”,樓體結構精巧,造型奇偉。主樓三層,中間以4根楠木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作內圍,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沒用一顆鐵釘,也沒有一道巨梁,令人稱奇。屋頂鋪黃色琉璃瓦,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鬥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嶽陽樓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新中國建立後,對嶽陽樓進行修繕。1984年5月1日,嶽陽樓竣工,修複後的嶽陽樓完整地保存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樓高21。35米,占地251平方米。
嶽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具有很高的建築價值,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1988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被批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留下了許多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嶽陽樓到底始建於何時,至今說法不一,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思。
[相關鏈接]北宋名臣範仲淹與其名作《嶽陽樓記》
北宋著名政治家範仲淹出身貧苦,兩歲時父親去世。他自幼一心向學,刻苦攻讀。在應天府(今南京)書院讀書時,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嚐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麵。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他在26歲時登進士第。為了革除弊政,他多次向皇帝上書,因此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屢遭貶斥。慶曆元年(1041年),他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采用屯田固守的策略鞏固邊防,威震西夏,“軍中有一範(範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由於政績突出,他於慶曆三年(1043年)被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慶曆五年(1047年),他又被外放,先後在任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範仲淹與滕子京為同年進士,曾共同抵禦西夏元昊的入侵。兩人誌趣相投,情誼深厚。滕子京因得罪權貴而被外放,“帥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兩人機遇相似,範仲淹對友人頗為牽掛。當滕子京成功地擴建了嶽陽樓,特請範仲淹“作文以記之”。範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但依然以天下為己任的態度,借此文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十分難得的。這篇《嶽陽樓記》立意高遠,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宜,文詞優美,成為傳頌千古的名作。“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不僅是範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還鼓舞了無數人為理想而獻身。正如滕子京所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嶽陽樓正是因為這篇寓意深遠的記文,不僅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向往的一個勝地,還成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