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6、嶽陽樓建築於何時?(1 / 2)

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6、嶽陽樓建築於何時?

嶽陽樓位於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嶽陽,與黃鶴樓、滕王閣、蓬萊閣並稱我國四大名樓。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裏的長江在這裏交彙,水光樓影,相映成趣,嶽陽樓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美譽。範仲淹《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更賦予這一幾經興衰的的名樓以深刻的文化內涵。然而,關於嶽陽樓的由來至今還是一個謎。

對於我國四大名樓之一的嶽陽樓,很多書上特意回避了它的創建原因和年代。因為缺乏可信的曆史資料,在注解“嶽陽樓”這一條目時,隻籠統地介紹說是建於“唐代”。《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就對“嶽陽樓”注解為“唐建,即今湖南嶽陽市城西門樓。北宋慶曆中滕子京重修,範仲淹著有《嶽陽樓記》。”究其原因,在於關於嶽陽樓的建造年代,學術界一直有比較大的爭議。

有些學者指出,嶽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大將魯肅所建的閱軍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

據史書記載,建安時期,劉備與孫權爭奪荊州。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巴丘就是嶽陽的古稱。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築了閱軍樓,用以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將洞庭湖盡收眼底,氣勢非凡,這座閱軍樓就是嶽陽樓的前身。西晉南北朝時閱軍樓改名為“巴陵城樓”。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駐守嶽州,在此樓基礎上建成了一座樓閣,初名南樓,後名嶽陽樓。此後,無數文人墨客來到嶽陽,登樓賦詩,時有絕唱。相傳李白曾為嶽陽樓寫過聯句:“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宋慶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嶽州,當時的嶽陽樓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慶曆五年,滕子京支持重建了嶽陽樓。樓台落成後,滕子京又派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連同書信一起寄給了當時的大文學家範仲淹,請求他為此樓作記。當時範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收到書信後,欣然提筆,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字字珠璣,情景交融,為人們廣為傳誦,嶽陽樓也隨之名滿四方。

山東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中國名山大川辭典》基本采用了這種說法,該書指出:“相傳嶽陽樓前身為三國吳將魯肅操練水師的閱兵台。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嶽州時始建樓,定名‘嶽陽樓’。……宋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時重修,範仲淹撰《嶽陽樓記》,……嶽陽樓隨之名聲大著。”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勝大典》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並明確提出“嶽陽樓由閱兵樓改建成樓閣。宋代以後,屢毀屢修”。

而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對此則持不同意見,該書稱:“湖南嶽陽縣城西門樓。正對洞庭湖。遙望君山。風景頗佳。”據《嶽陽風土記》載,“嶽陽樓,城西門樓也。唐中書令張說駐守此州。每與才士登樓賦詩。自爾名著。”南宋理宗時期的地理總誌《方輿勝覽》中指出:“宋滕宗諒作而新之。範希文為之記。蘇子美書丹。邵竦篆額。時稱四絕。……嶽陽樓在郡治西南,西麵洞庭湖,左顧君山,不知創始為誰?”由此看來,嶽陽樓的由來在南宋時就已經是一個難解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