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5、杏花村在何處?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有一首流傳千古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詩中的杏花村引起了人們的無盡遐想。那麼,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呢?
據調查,我國各地有80多個“杏花村”,其中與杜牧詩中有聯係的“杏花村”共有20多個,其中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幾個:
1、山西汾陽縣杏花村
這種觀點影響很大。這個杏花村坐落在山西汾陽縣城北15公裏處,村裏有一口古井,俗稱“神井”,據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相傳在南北朝以來,汾陽就盛產美酒,並以此名動天下,汾酒有“甘泉佳釀”的美譽。唐代時,此處的酒店就多達72家,曆代文人墨客的題詩碑刻甚多,而杜牧的《清明》詩,赫然列於碑群之首。在眾多的杏花村裏,隻有這裏有這樣遠近馳名的名酒。
一些人對此提出懷疑。首先,杜牧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晚年落魄江南之際,而在此期間他並未到過汾陽。實際上,杜牧年輕時曾到過汾陽,但那時他壯誌淩雲,詩情豪邁,不可能寫下如此淒苦的詩句。再者,汾陽此處的清明時節從不落雨,甚至有時還要下雪,與《清明》詩中所描繪的江南雨景相差甚遠。
2、在安徽貴池縣(今安徽池州市)杏花村
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觀點,“這主要是因為杜牧曾經做過兩年池州刺史,明朝《池州府誌》中曾經記載:‘杏花村,在城西裏許,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舊有黃公酒爐,後廢。’”安徽貴池縣城西南有個杏花村,此處過去也有古井,並用井水釀酒,香醇可口,取名為“杏花大曲”,也是當時名酒。據史料記載,會昌四年(844年)九月,杜牧由黃州刺史遷任池州刺史,會昌六年九月再遷睦州刺史,在貴池呆了兩年左右。清人朗遂《貴池縣杏花村誌》收錄了杜牧的《清明》詩,《江南通誌》也把此詩收入,並指出詩中所指的杏花村就在貴池。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勝辭典》也持有這種觀點。
一些學者對此提出疑問。據學者分析,如果杜牧是在赴池州赴任的路上,即會昌四年九月作此詩,此時離清明節尚遠,何以會提及路上的斷魂人呢。如果此詩是杜牧在池州為官時所作,即第二年的清明節,此時他來到此地半年有餘,嗜酒如命的杜牧不可能不知道杏花村在何處。況且,杜牧想要喝酒,自有當差的服侍,恐怕也不需要自己親自去討買。再者,在唐朝時並沒有記載說明貴池此地有杏花村,也沒有關於杜牧曾經到過此地的確切記載。如此看來,這種說法也不太可信。
3、江蘇豐縣杏花村
相傳,在江蘇豐縣城東南15公裏處有一個杏花村。持此說者根據詩意,認為此詩是杜牧對途中周圍情況不了解時所作。查閱杜牧年譜,我們可以知道杜牧一生中自外郡遷官赴京共有4次,其中有3次都路過豐縣:大和九年,由揚州節度掌書記遷監察禦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遷任司勳員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遷任考功郎中。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寫過一首關於豐縣朱陳村嫁娶圖的詩:“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人杏花村。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錢夜打門。”這首詩的詩意也與杜牧的《清明》詩暗合。蘇軾生活的年代離杜牧僅晚一百多年,他對杜牧詩中杏花村的地址較有發言權。《豐縣誌》為明代所修,從最早版本的《豐縣誌》開始,每個版本都收錄了杜牧的《清明》詩。此後《徐州府誌》也屢次收入了杜牧的這首詩。
但是遺憾的是,在豐縣城東南15裏一帶現在並沒有杏花村,而且這一帶向來不產美酒。從此可見,這種觀點的論據並不充分。
4、江蘇宜興杏花村
一些人認為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江蘇宜興。當地人認為杜牧47歲罷官後住到湖州,50歲時死在湖州。在這段時間,他常到鄰縣宜興四處遊覽,住在宜興十裏碑,並造水榭,後人稱之為“牧之水榭”。杜牧在此地寫下不少詩篇,後世的文人墨客到此遊覽時也留下許多墨跡。在這個水榭附近3裏遠的地方就有一個杏花村,唐代時村裏種了許多杏花樹,還盛產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