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江蘇南京杏花村
有人認為是在江蘇南京的杏花村。此杏花村位於南京城西南,在古時的具體地址是“新橋西信府河、鳳凰台一帶”。明朝焦竑《重建鳳遊寺碑記》:“別開一境,崇崗曲折,林麓蘙然為杏花村。其地逶迤相屬,最為幽曠。”清代詩人餘賓碩《金陵覽古》:“至杏花村,春時花爛如霞蒸,中多名園,……餘有屋數椽在村中。”南京杏花村還是一個喝酒的好去處。明代顧起元《園居雜詠》:“杏花村外酒旗斜,牆裏春深樹樹花。”此處一直盛產美酒,“《白下瑣言》中就說,南京‘酒至唐時已膾炙名人之口’,大詩人李白在鳳凰台喝酒時寫下了‘置酒延落景,金陵鳳凰台’,而這鳳凰台就緊靠著杏花村。”
據史料記載,杜牧曾經多次到南京遊玩,並留下《泊秦淮》、《江南懷古》、《江南春》等名作。833年,杜牧從宣州遷任揚州,在江南江北往返途中經過南京。翌年,杜牧送弟弟到鎮江當官,寫了一首送別詩:“若到上元懷古去,謝安墳下與沉吟。”此處的“上元”就是指當時的南京。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在江寧條中記載:“杏花村在縣理西,相傳杜牧沽酒處。”明朝嘉慶《金陵曆代名勝誌》裏明確指出南京的杏花村正是“杜牧沽酒處”。著名學者葉楚傖等主編的《首都誌》裏寫著:“南京杏花村‘謂杜牧之沽酒處,信然。’”
6、泛指說
還有人認為,杜牧詩中的杏花村乃泛指。詩中的杏花村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村名,也不一定有酒家,隻是一種藝術上的虛構。一些人對此提出批駁,認為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杜牧當年應該是有感而非,很可能真的來到了“杏花村”,才寫下如此膾炙人口的詩句。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是真實存在的,隻是這個杏花村到底在何處,還是一個曆史之謎。
[相關鏈接]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是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後世稱“杜樊川”。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所撰《通典》一書開創了典章製度專史的先河。杜牧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進士第,授弘文館校書郎。因其性格剛直,遭人排擠,多年在外地任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回到長安,曆任監察禦史、膳部員外郎等職。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後,相繼出任黃州(今湖北黃岡)、池州(今安徽貴池)、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他又被調回長安,任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又一度出任湖州刺史,最後官至中書舍人。他主張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杜牧在詩歌創作上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和杜甫相比,稱其為“小杜”;他的詩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在《杜司勳》中讚揚了杜牧的為人和文采:“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複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勳。”杜牧在書法方麵造詣頗深。《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台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